时文美文素材还原与延伸运用

作者:王典馥

浮生半日

王开林

一个人满足了衣食,就追求名利;满足了名利,就追求富贵;满足了富贵,就追求长久保持之术。如此一来,则不知何日才得安闲。难怪性情旷达的北宋文豪苏东坡也不禁要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浩叹。

闲暇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助人细致入微地咂摸生活深层的况味。平日大家忙得如陀螺般直转,都快不清楚自己姓甚名谁了,就算事事办妥,鱼和熊掌兼得,倘若对其精妙之处缺乏领略,那么,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就真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了。

清朝小品名家张潮深得闲中三昧,他在《幽梦影》里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这是较为纯粹的文人的理解。闲时多读书、多交友、多游历,在放松的心态之下,可以更充分地补足能量。

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即有感于此。你要在“是非境里”找寻闲日,就必须有所超脱,超脱某些盘算和计较之后才能真正洒脱。否则,长期在“荣辱尘中”摸爬滚打,天天摊上吃“灰”的命运,又怎么能够心情愉快?

古代的岩穴幽隐之士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与大自然达成精神上的高度默契,那样子就差不多是神仙的状态了。在陶渊明的诗歌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永远令人神往,想象可以使我们肋下生双翼,无限接近那片美丽的田园。

曾国藩有一副名联,是这样写的:“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很多时候,一动不如一静,这样的“静”,你既可以说是无为,也可以说是无不为。曾国藩即使在戎马倥偬、军书旁午的战争期间,也仍然坚持写信记日记,他用这种方式来涵养静气,并且将这份静气传输给更多的亲友。他特别强调“从容”二字,即是对那些只知瞎忙活乱转悠的人做善意的点拨。

曾国藩的一副著名自诫自勉对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这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和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八月赠给郭嵩涛(云仙)的联语。上联为自诫,讲如何做“好人”。要做好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吃得苦,耐得劳,经受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与考验,绝不能贪图方便、便利。下联为自勉,讲如何做好事。世事纷繁,往往忙中容易出错,举止行动就应有其常度,舒缓、泰然、大度、不紧迫。

文章虽以《浮生半日》为题,但突出的是后一個未出现在题中的隐字——“闲”。这“闲”,是快节奏后的安闲,是静下来时的悠闲,是在世路上奔波后的休憩。是啊,闲时多读书、多交友、多游历,在放松的心态之下,可以更充分地补足能量。而那些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的人,总是耗费足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蝇头小利、蜗角微名,他们常常错过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在作者看来,浮生半日闲不是醉生梦死,不是消极生活,而是一种神清气闲,一种闲情逸致,一种慢生活的姿势状态。唯有如此,生活才会张弛有度,丰富多彩。

偷闲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是发现的源泉。

悉悉虫鸣的夏日午后,一缕轻风挽起了窗前风铃的垂坠发丝,于炎炎暑气中扬起一抹清凉,轻唤埋头苦觅文思的林清玄,林清玄停下手中笔,细听风铃声,静观眼前花,去细腻地捕捉、回味,让心灵暂得休憩。忙中偷闲后,他文思泉涌。他想,莫非风铃是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是风的舞伴?

有这般感悟,他的《风铃》一文方能“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片刻偷闲,他偷得著名“清欢”这一概念,偷得思如泉涌的灵感,偷得学做个“有心的风铃”的真谛,因为“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印,都会那样真实地存在”。

听罢林清玄的这段经历,难道你还能否认偷闲是发现的源泉么?

亮点揭示:以“闲”落笔,“偷”得故事;生动描写,真切感人;首尾观照,相映成趣。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