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蜘蛛的人

作者:郁喆隽

1957年10月,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由苏联发射升空。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小镇柯尔伍德上,人们屏气凝神,在夜空中苦苦寻找这颗人造卫星。当地一个叫霍默的高中生受此启发,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开始造火箭。一开始,“土法火箭”要么原地爆炸,要么四处乱窜,炸坏邻居家的栅栏,甚至还差一点击中别人的汽车和附近的煤矿。为了积攒经费,他们去废弃的铁路线上扒铁轨卖钱。邻镇的警察怀疑火箭引发了森林大火,于是当着学生、老师和校长的面逮捕了霍默和他的小伙伴。霍默的父亲为儿子感到羞愧。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煤矿工人,凭着自己的勤勉干上了煤矿负责人。在他看来,老老实实在地底下采煤才是正道,捣鼓什么火箭简直就是发疯。这是美国电影《十月的天空》中的情节。

鲁迅说过:“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大部分人都是乐于接受“马后炮”的——在吃过蜘蛛和螃蟹之后,人们一定赞美吃螃蟹的人,而讥笑吃蜘蛛的人。谁都不想做第一个吃蜘蛛的人。然而必须承认,在吃过蜘蛛和螃蟹之前,两者是同样可怕而令人反感的。霍默在他父亲眼中,就是一个“吃蜘蛛的人”。

其实,霍默真有其人。他的火箭后来连续发射成功,飞到了六英里的高度。他参加了全美中学生的科学大会,获得了最高奖,还接受了著名宇航科学家冯·布劳恩的颁奖。霍默后来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名工程师。他写作的自传小说《火箭男孩》成了畅销书,并被改编为电影。事后来看,霍默成了“吃螃蟹的人”。

真正的创新者,大概都和霍默一样,被周围的人看作是废物、失败者、异类、傻子或疯子……他们被误解、嘲笑,诋毁、排挤,甚至遭到污蔑和栽赃。倘若没有内在的“叛逆精神”,总是循规蹈矩甚至自我审查,蜘蛛和螃蟹都不会有人去吃。即便有人吃了螃蟹,觉得鲜美,也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遭到扼杀。创新文化本质上需要“弑父”,而守成文化却擅长“杀子”。

《十月的天空》里有句话:“有时一个梦想足以点亮整个天空。”诚然,并非所有梦想都能点亮天空,但是能够点亮天空的必定是梦想。

适用主题:拥有胆识;勇于尝试;追求梦想……

“80后”空姐变身女飞行员

因为怀揣飞翔蓝天的梦想,1987年出生的杨静,克服重重困难,自费学习飞行,成功完成了从空乘人员到女飞行员的华丽转身。杨静说,天气和特情不会因为飞行员是女性就格外恩惠,女飞行员同样需要经历严格的训练,与男飞行员承担相同的压力和风险。她表示,今后将朝着民航机长这个更大的梦想继续努力。她相信,坚持下去,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电影《十月的天空》中霍默奇特的追求很简单:一个梦想也足以点亮整个天空。一帆风顺大概是最无趣的生活,怀揣着梦想的人也许会彷徨,但却多了一种体验。我们总是把尝试可能会失败记得根深蒂固,却忘了不尝试一定不会成功。女记者奈莉·布莱是凭借着自己敢于反叛的精神,装疯潜入精神病院,写出了著名的《疯人院十日》。

背驰而行并不代表特立独行,不是大多数也不意味着是一种错误。正如屈原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许他人所想的奇径便是自己的正道。明白自己追求的方向,为梦想不断努力,活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被众人视为异端,至少问心无愧。

前路多迷惘,但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味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再奇特的我的梦想,我依旧为我行的路、我行的方向高歌。

——浙江省澄潭中学 潘玟《奇径里的高歌》

(編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