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颗小星星

作者:王君 尹东

从这一期开始,我想用书信的方式来和大家聊聊电影,聊聊电视连续剧。也许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觉得离你们更近,也能够让我想起远在美洲留学的儿子,让我感觉似乎也是在和他说话。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你聊的是阿米尔汗的《地球上的星星》。阿米尔汗是我的偶像,他被称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和导演。阿米尔汗的每一部电影,我都看了又看,看不够,研究不够。

《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尔汗导演的处女作。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角度向你隆重介绍它。

与其说《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谈教育问题的电影,还不如说它依旧是一部谈爱的主题的电影。孩子们,人生在世,我们终生的成长,其实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学会爱与被爱。

除了故事的主人公,除了8岁小男孩儿伊夏外,电影中还有一群孩子。

在这群孩子中,有两个角色设置得最好。

一个是伊夏的哥哥。他和伊夏在一个家庭里长大,并且在一所学校读书,他们同父同母亲所生,受的教育一模一样,成长轨迹一模一样,按常理,他们似乎就应该成长为一模一样的孩子。但现实很尴尬。伊夏的哥哥品学兼优,门门课考第一,是学校的宠儿,是父母的骄傲。但伊夏呢,却好像是从外星球来的,不仅成绩一塌糊涂,二年级就留级,留级了也不见进步。而且调皮捣蛋,不断闯祸,麻烦不断。

伊夏倒霉极了。他的身边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还是自己的亲哥哥。

孩子们,我想阿米尔汗是不是想借这样的角色设置告诉我们: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哪怕一母同胞,哪怕起点完全一样,但有的生命,天生就春风得意、顺风顺水,他们轻而易举就成为这个世界的宠儿;而有的生命,一生下来,他们的成长就跟世界的规律背道而驰,他们注定要更多地承受苦难,经受考验。

除了伊夏的哥哥,电影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孩子角色,是不争气的伊夏被“下放”到寄宿制学校之后的同桌,小男孩儿罗杰。

伊夏在公立学校的表现一塌糊涂,以至于最后学校不容,他被“开除”了。伊夏的父亲恼羞成怒,认定这个小崽子需要接受更严厉的教育,于是把伊夏送到了私立的寄宿制学校。在这个学校,伊夏不仅毫无改变,而且似乎变本加厉。很快,他就成了学校的边缘儿童。老师惩罚他,同学嘲笑他。加之没有了母亲的疼爱,没有了兄长的护佑,8岁的伊夏,心灵已经濒临崩溃。

而罗杰,是这个孤独世界里唯一的一缕温暖。

只有这个男孩儿,听出了伊夏在国文课上对诗歌的解读是直逼诗歌内涵的。他鼓励伊夏,同学们都读得浅,而老师只希望学生背诵标准答案。

只有这个男孩儿,看出了不是伊夏不努力,而是他“搞不定那些字母”“越努力越差”。而其他人,所有的老师,包括校长,都认为伊夏如此糟糕是因为学习态度有问题。

罗杰是伊夏唯一的朋友,他是这个寄宿制学校董事的儿子,是这个学校最聪慧优秀的学生,是内心世界最柔软敏锐的孩子。

但是,他是一个残疾孩子。因为小儿麻痹症,他失去了正常走路的能力。他靠腿部支撑机械和拐杖行走。

孩子们,我觉得导演阿米尔汗设置这个角色,也是用心良苦的。阿米尔汗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你得到了智慧,但不一定得到健康。你得到了圆满的家庭,但不一定得到最最基本的完整的躯体。

除了伊夏的哥哥和罗杰,电影中还有很多孩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的孩子;还有一类是“不正常”的孩子,他们是孤独症患者儿童,抑郁症患者儿童,总之是各种各样的障碍症患者。

孩子们,阿米尔汗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故事的“生命场景”呢?我以为,他是想告诉我们上帝造人的真相。

阿米尔汗应该是这样理解上帝造人的:还是罗素的那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人人都一样,就会很不好玩。上帝也淘气,他也希望好玩儿。

但上帝实在太淘气了。他故意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但他藏着掖着,耍尽心眼儿,就是不把底牌告诉人类。这张底牌的奥秘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的总体值度都是100分,人生而不一样,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上帝做到了公平。如果这个人来到人世以后被善待,他能得到他应该拥有的爱,他自身的潜能可以得到自然发挥的话,那么到最后,他都会拥有这100分。

上帝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把这100分分解了。这100分,有一万种可能性,有一百万种可能性,有一亿种可能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成长方式,完整地体验自己的人生,去获取这100分。

上帝说,每一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而且,必须不一样。

上帝说,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

上帝设置好一切之后,便在高高的云端,注视着他创造的每一个生命,是如何走向自己的100分。

獲取100分的路,便是自爱和他爱的过程,就是爱与被爱的过程。

人世间上演的一切,让上帝哭,让上帝笑,但更多的,是让上帝哭笑不得。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在“爱”的选择面前,大部分人都输得彻彻底底,血本无归。他们不仅让别人的100分风雨飘摇,也让自己的100分一路荒废。

人间的人,根本不懂人,不懂爱。

他们的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完全功利的。

他们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于是,电影中,有了很多大人,很多不会爱的大人。

这一群大人,都想爱,都以为自己在爱,爱得全心全意,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都和爱背道而驰。

电影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就是伊夏的父亲。

哪有不爱自己儿子的父亲?哪有不愿意为了自己儿子而奋斗的父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夏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父亲。

他是全家的顶梁柱,也是个很成功的职业人。从早到晚,他辛辛苦苦为了家庭而拼搏。在印度这个竞争惨烈的环境里,他的家,有房有车,获得了相当优越的生活条件。

他觉得,他的努力,他为家庭的付出,他为孩子创造的优异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这些就是爱了。

他认为自己如此地去爱,两个孩子,都应该优秀。于是,下意识里,他还是时时刻刻把大儿子的懂事优秀成功挂在嘴上。大儿子的优秀,是他的骄傲,而小儿子的顽劣,是他的烦恼。他毫不掩饰对大儿子的偏爱,以及对小儿子的失望。因为大儿子的优秀,他自信满满,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自信,让他判断伊夏成绩不好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学习态度有问题”,就是“不听话”,就是“顽劣”。他恨铁不成钢,并且在内心深处已经固化了对伊夏的评价。打架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于邻居的投诉,他根本不听伊夏的解释,一厢情愿地判断都是伊夏的错。学校“开除”了伊夏,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安慰保护自己的儿子,他选择的是气急败坏、迫不及待地把伊夏送到一个管理更严格的学校。伊夏不愿意离开家,他根本不懂一個8岁孩子对家的依赖和眷念……

伊夏父亲的爱,是典型的功利式父母之爱。这种“爱法”简单粗暴。就如伊夏的父亲,内心只有一个单一的好孩子标准,那就是听话、懂事。偏离了这个标准,就是顽童,就是劣子,就只能狠狠打压,严厉管教。这种爱,根本不管抚慰心灵,也完全不谈心灵的成长。这种“爱”,是跟社会上流行的关于成功的各种时尚标尺遥相呼应。

孩子们,不只印度如此,在我们这个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的国度,已经走向人工智能化的国度,依旧如此。我们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富裕得连普通家庭都拥有一部小汽车了,但是, “爱”的问题,却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

我们的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爱。对方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我们才去爱。

而真正的爱,最高程度的爱,是无缘无故的爱。

爱是不能讲条件的。

真爱就是,不但爱可爱者,而且爱不可爱者。

我想,如果伊夏的父亲懂得这个爱的原则,拥有这样爱的能力,他就断然不会以害为爱,自己亲手把儿子送到心灵崩溃的悬崖上。

而电影中的其他人,同样爱的能力匮乏。

比如,伊夏的妈妈,那当然是最疼爱伊夏的人。可是,面对逐渐“被抛弃”的可怜的儿子,她也一筹莫展。这个母亲的形象,其实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形象。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行动力。

伊夏的母亲,除了柔软的心,她没有办法拥有行动力。

首先是理性缺失。她不知道自己为一家人,为两个儿子付出了全部,从早忙到晚,牺牲了事业,牺牲了美丽,可为什么小儿子还是不争气。她沮丧白责,觉得自己是有罪的。这是一位活在内疚中的母亲。她习惯付出,但没有习惯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付出。她以为打理好家,做好后勤工作就是爱。

然后是行为乏力。作为母亲,她的心灵比丈夫柔软很多。她迷迷糊糊地感觉到把这么小的儿子送到寄宿学校是不对的,但是她无法制止丈夫的行为。她没有说服丈夫的能力,也没有阻止丈夫的力量。她早已从社会退回了家庭,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丈夫是她全部的天。她自己没有经济自主权,自然也就没有行动力。

孩子们,看到了吗?这就是爱的难堪。爱,真的从来不是一种心理状态,爱,是一个动词,必须要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的动词。

爱,需要理性。

爱,更需要坚决的行动力。

拥有爱的能力,需要灵魂和身体的双重修炼。

幸好,这个世界还有尼克老师。

阿米尔汗亲自出演了尼克老师。他借助这个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的。

真正的爱,是发现的能力。

尼克老师上课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伊夏的精神状态有问题。尼克老师在载歌载舞中出场。他用这种全新的方式,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孩子们,美术的本质是什么,绘画不是模仿,而是自由奔腾的生命状态。所有的孩子,都被尼克的青春激情卷袭,第一时间,他们都成了尼克的粉丝。这第一课,自然是相当成功的。但是,伊夏在热闹之外,在沸腾的课堂之外。也仅仅只用一节课,尼克圈定了伊夏,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班级欢乐的海洋中,尼克的视线落在了孤独冷漠的伊夏身上,而且,再也没有离开过。

这就是爱。

真正的爱,是悲悯。

悲悯是一种行动力。因为同情,因为理解,所以义无反顾去做艰难的事。

尼克不仅关注到了伊夏,最可贵的是,他开始研究伊夏。

他做这些有一个背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他不是主科老师,也不是所谓的班主任。他其实可以只教不育,上完自己的课,潇潇洒洒走人。

但如果这样,尼克便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两样了。

这个在面对残疾儿童的金太阳学校任教的老师,对忧郁的孤独儿童,有比其他人柔软得多的敏感。

他求助于罗杰,伊夏的同桌,也是伊夏唯一的朋友,从同伴那儿,了解伊夏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翻出伊夏的作业,观察他的书写,研究他出错的原因。

他利用周末时间,千里迢迢到了城里,找到伊夏的家,进入伊夏的卧室,观察伊夏的一切。

也就是这次“家访”,让他发现了伊夏的阅读症障碍,发现了伊夏的绘画天赋。

也就是这次“家访”,尼克和伊夏的父亲第一次面对面地对话一一这其实是两种教育观的对峙。尼克正告伊夏的父亲:你对你儿子的判断是错的,你们采取的方法,也是错的。他并没有完全地说服伊夏父亲,但从他的坚持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理念,是怎么样产生巨大冲突的。以“学习态度”为核心的功利教育观和以“个体成长”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观,是多么惨痛地对立着,斗争着。

真正的爱,是帮助。

悲悯让尼克走向了诊断之路。判断了病情之后,尼克开始着手帮助伊夏。

他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了校长,不要再次“开除”伊夏,请求校长把伊夏交给自己来帮助。

他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美术课,告诉孩子们:“我们之中就有这类人,他们能改变世界。因为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们的想法与众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曾被孤立,但一旦成功就会震惊世界”。他要伊夏知道,许多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都跟他一样,患过阅读障碍症。所以,不必怕。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帮助伊夏突破阅读障碍。他寻找拿捏着伊夏的节奏,顺应着这个节奏,让伊夏慢下来,再慢下来,他用完全和教其他孩子不同的方式一点点帮助伊夏掌握字母,学习阅读。

他的课堂是独一无二的。他用教学吸引着所有的孩子,当然也包括伊夏。他把孩子們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自由地创造,自由地绘画。在教室里手足无措的伊夏,在自然的怀抱里,却总是创意最佳的学生。

这个因沉浸在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里而总是被打压否定的学生,终于渐渐找回了一点自尊。

瞄准伊夏有绘画这个爱好,尼克甚至煞费苦心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全校绘画大赛。其目的,就是让伊夏脱颖而出,找到自信。结果伊夏真的不负众望,他对形象和色彩的天才感知能力让他画出了风格独特的作品,夺得头筹。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比赛,目的就是让伊夏获胜。

伊夏的画作主角就是他自己。为了画这幅画,他凌晨四点钟就起床了。小男孩儿穿戴得整齐庄严,早早地来到了平日里装满了自己苦闷的学校小池塘边儿。他用了整整一个清晨,来酝酿感情,捕捉灵感。

伊夏的画,是一个小男孩儿对一个池塘的幻想。那不是池塘,是一片海,是一个洋。那里有一个孩子梦幻中的完整天堂,鱼飞鸟跃,万类霜天竞自由。伊夏的画作色彩泼辣大胆,绚烂的天蓝色,奔涌而来。奔放沉思的生命状态,让人动容。

在这场比赛中,尼克也画了一幅画。这幅画,看得伊夏泪流满面。画面的主角就是他。一个龅牙的小男孩儿的脸,占据了整个画面——这张脸笑得像一轮正在盛开的红太阳,笑容灿烂,童真与青春,幸福与快乐,洋溢画面。

这两幅画,成了当年学校年鉴的封面和封底。

伊夏终于走出了抑郁。在尼克的帮助下,他成了一个真正快乐上进的孩子。

而所有的人,都在这个故事中被拯救。

伊夏父亲终于意识到了自私的自己根本不是在爱,他实际上爱的是自己的面子。他在8岁的伊夏面前,流下了忏悔的泪。

伊夏母亲,学校其他老师,校长,所有的孩子……因为尼克,都被影响、被肩迪、被濡染,也都发生了改变。

这所曾经同样被功利笼罩的学校,充满了温暖昂扬的欢乐。

一个愁云惨淡的家庭,重新拥有了久违的幸福。

亲爱的孩子们,这就是《地球上的星星》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寓言。

我想说的是,孩子,我们都是地球上的一块小石头。我们都可能如伊夏,被人误解,被人忽略,甚至被伤害。我们甚至都以为自己是百无一用的笨蛋白痴。, 亲爱的孩子,如果遭遇这些,请相信自己。每一块石头都是星星,一定是星星。我们正在等人来把石头擦亮。

我对尼克老师崇拜极了,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做你们的尼克老师,做更多孩子的尼克老师。

我要向尼克学习,认真地学习。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都是把自己修炼成尼克那样的人。

因为慈悲,因为仁爱,我们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

这个世界,擦石头的人多了,那么,每一块石头,便都更有可能成为星星。

我们互相擦拭,互相成就。

我们便都能拿到上帝早已许诺的那100分。

尼克“教育”伊夏的爸爸时,讲了一个故事,我很难忘。他说:

所罗门岛的居民想砍倒大树,他们不需要磨斧头磨刀子,他们只需要天天围着大树进行辱骂。最终,大树自己倒下了,枯死了。树,不是被砍倒的,而是被骂死的。

亲爱的孩子们,这也是爱的寓言。

爱,是肯定,是赞美,是拯救,是生长。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

你们的大朋友 王君

2018年1月3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