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与辱

作者:叶春雷

老子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的“荣辱观”。

老子在“荣”前,使用的动词是“知”。知“荣”,光荣来了,知道就行了,一个 “知”字,很有些轻描淡写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一则轶事,谢安与人下围棋,此时淮上信使到来了,向谢安报告他侄儿谢玄在淝水打败了前秦军队。这天大的好消息,并没有让谢安喜出望外。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就接着与人下起棋来。谢安是否有作伪的嫌疑,这里就不讨论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知”表明一个人对“荣”采取一种平淡的态度来对待,并不觉得“荣”有什么了不得,或者有什么可炫耀的地方。知道了,仅此而已。

老子在“辱”前用的是个“守”字,这个字我觉得就不是轻描淡写了,相反,这个字用得很重。“守”是什么意思?有点终生相依的味道吧。“荣”来了,知道就行了,可别把它太当回事儿;但“辱”来了,可就要重视了,要“守”着它,就像守着自己怀中的孩子一样。在我看来,老子对“荣”和“辱”是区别看待的,说白了,他是把“荣”当外人看,当客人看;但他把“辱”当自己人看,当亲人看。这与一般人的想法可能大相徑庭。一般人,谁不想要“荣”而拒“辱”呀,怎么可能把“辱”当亲人看,往怀里拉呢?老子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把“荣”当客人看——“荣”来了又去了,就像客人,你不必太动感情,更别想它老待在你家里,不可能,所以就要轻描淡写,就要看淡些。看淡些,它走的时候,你不就泰然了吗?“荣”来了,他跟你打声招呼,我来了。你点点头,知道了。“荣”又走了,他还是跟你打声招呼,我走了。你还是点点头,走好。这就是老子对待“荣”的态度。

老子对待“辱”可就郑重多了。“守”着,那不是怕它跑了的意思吗?难道老子想要把“辱”留在家里的?这有点儿不合情理。“辱”这玩意儿,晦气呀!谁愿意把晦气留在家里?老子不这样看问题。老子很清楚“物极必反”的道理。《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荣”到极致,结果如何?“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老子说,“辱”这东西,一定要留点儿在家里,家里只有“荣”没有“辱”,太危险了。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可以富贵,但富贵而骄横,就坏事了。因为骄横,你把“辱”从家里赶出去了,这就像鸠占鹊巢,客人把主人放逐了,那还了得?“自遗其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人活世上,荣宠就像天上的云,飘来了,又飘走了,不可当真。只有这“辱”是与你相伴终生的,所以要看好它,要善待它,不要对它嫌恶。一个不嫌恶“辱”的人,就一定是一个不怕“辱”的人,就一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像苏东坡,一生与“辱”相伴,优哉游哉。而一个与“辱”和平共处的人,他还怎么会有骄横之气?他不就像老子说的那样,是一个“谷”吗?虚怀若谷,还有什么容不下?

记住,“荣”是客,“辱”是主。对“荣”无妨客气,对“辱”则要终生厮守,真心相待。若反客为主,一味希“荣”而厌“辱”,结果可能是求“荣”反得“辱”,那也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点 评

本文由老子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中所传递出来的荣辱观起笔,从“知”与“守”用字的不同,去揣摩老子对“荣”与“辱”的不同态度。然后以人们对“守辱”的困惑不解做文章,帮助读者厘清其中的道理。可以说,本文虽是说理文,却有叙事类文学设置悬念、揭开谜团的艺术效果,而一旦将其中的奥秘揭开,文章的观点便自然得到了论证。如此行文很是高明,值得大家参考学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