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其实是个“畅销书”作家

作者:蒲一碗

  【适用话题】营销手段问题与办法普法与时俱进

  【素材分析】办法总比问题多。遇到问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此法不行,另辟蹊径。朱元璋推广《大诰》,固然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稳固,让上下臣民知法懂法守法,其法会有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营销手段”却可以借鉴一二,而且他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特约教师倪丽彬)

  NEW视野

  被誉为“日本绳索大王”的岛村宁次以原价卖出麻绳,订户为岛村的诚信折服,情愿岛村单价增加五分钱。供应商也为此感动不已,于是每根绳索降低五分钱。如此一来,每根绳索就赚一角钱,利润相当可观。岛村宁次后来深有感触,“原价销售法”只有那些胆识谋略过人的企业家才敢于为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当时官场贪腐成风,农民反抗朝廷之争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决定亲笔写一部刑典书给官员和百姓看。

  为此,朱元璋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反对,但也有一两个官员提出质疑:“现在百姓连闲书都不爱看,更何况叫他们看刑典书呢。”朱元璋听了就不高兴了:“只要我把这部刑典写成故事书,难道,百姓还不爱看?”

  朱元璋用了近两年时间编撰,于明初洪武十八年(1385)出版了《大诰》一书,他将这两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及处罚方式编写成册,用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为了让这些案例更加生动具体,朱元璋不仅给书里的犯人设定了名字,还详细叙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刷皮、抽肠、剐皮等。

  为了让这本书深入民心,起初,朱元璋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但是,当时老百姓文化程度确实不高,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大家平时就算是看个朝廷的告示,都要由一个识字的人来领读,其他人在底下听。如今要百姓们主动去看刑典书,还没有人读给他们听,新书这样推广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朱元璋让官员们出主意,有的官员就说,百姓不识字,就体会不了看书的乐趣,不如我们给百姓办个识字班,让大家免费来识字。朱元璋听了觉得靠谱,马上授意底下的官员在各地把学堂办起来,让教书先生以《大诰》为范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虽然一时在民间掀起了识字狂潮,但百姓一边要忙于生计,一边还要去背那些法律条文,总是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又想了个匪夷所思的新书推广方法——朱元璋听说南京近日盗窃案件频繁,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县衙听审。听说皇帝来听审,百姓们都跑来围观,经过审判,县官判处一名盗贼坐牢15天,正當衙役要将犯人关进牢房,朱元璋却在一旁阻止道:“慢着,先押犯人到他自己家中,如果在家中找到《大诰》这本书,那么,犯人就可以减刑为7天。”

  于是,一群人就跟着犯人到家中,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大诰》刑典,盗贼暗暗叫苦,只好乖乖回去坐牢。百姓们听说只要家里备有《大诰》就可以减刑,个个争相拥有,一时间《大诰》刑典被一抢而空。

  不久,县衙更是张贴告示:若犯人家中有《大诰》刑典,那么本来判的流放,就改为坐牢,如果是杀头罪,还能捡回一条命。反之,若家里没有《大诰》,如果被判为流放,就直接拉出去砍头。

  就这样,朱元璋编撰的《大诰》刑典成为明朝的一本“畅销书”。其中,朱元璋自然功不可没。

  (继续前进摘自《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12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