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让人抓狂,古代人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作者:看历史

【适用话题】历史视角 时代发展 环保意识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街道。呼吸中没有汽车尾气,只有清新的自然气息。啊!诗和远方!如果你对古代的环境状况如此乐观,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能要让你大跌眼镜了。

先秦时期,城市已经颇具规模,人口开始密集起来。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为了保护环境,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令。《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灰”即垃圾;“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为上古五刑之一。如今随地乱扔垃圾,不过就是遭受几个路人的白眼,最多罚点钱,但在商鞅的时代,乱扔垃圾可是要在脸上刺字,告诉所有人“此人不讲文明”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也提到:“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也就是说,在路上扔垃圾,是要剁手的。即便制定了如此残酷的律条,还是很难保证道路完全整洁,故而当时还设置了“条狼氏”一职,职责是清除道路、驱避行人,算是如今的环卫工人与城管的结合。

唐朝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到几百万。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肯定也不容小觑。为了处理垃圾问题,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其严格程度不逊于先秦。据《唐律疏议》记载,在街道上扔垃圾的人,会被处罚六十大板。如果执法者纵容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会被处罚。

为了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宋朝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街道司。街道司下有专职的环卫工人,其职责包括洒扫街道、疏导积水、整顿市容。像开封、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早上都会有几百个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处理垃圾。除此之外,据《梦粱录》的记述,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处理。每逢春天,官府还会定期安排工人疏通沟渠,以免城市积水。

“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这是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对汴梁(今开封)的记载。雨天时,全是粪便泥浆,还会溅到身上;晴天时,风一吹,灰尘全糊在脸上。当然,为了改善环境,明人还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明朝时期的京城有先进的排水管道。城市和乡村垃圾处理形成了完備的产业链,以垃圾粪便为例,就有专人负责在城市回收垃圾粪便,再运到乡村出售,用于耕作。除此之外,城市的垃圾会进行分类,各种生活垃圾都有专门的人回收。

清朝官府将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不过其执行状况非常可疑,因为清朝的城市街道卫生状况似乎比明朝更为糟糕。《燕京杂记》:“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这大致是讲:人们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扫到路上,最后导致城市路面比两旁的房子还高。这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当时的垃圾污染状况也可见一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