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等

作者:秦立婷等

又见 秦立婷

题目

也许正如曾翻过的山,又见时,它已换了衣装,而我也已经得起风霜。

我们曾疯跑过的街巷、造訪过的景点、居住过的老宅、驻足仰望过的树冠、细心翻阅过的书、擦肩或相伴过的人……生活中有太多人、景、物、事,又见时,他们大多已变了模样,你对此做何感想?

请以“又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我总是把写过的东西胡乱放在某个角落,时间久了便忘了。偶然有一天,我在角落里发现一个本子,打开一看,是我曾经的随笔。奇怪的是,里面的内容我一点儿都不记得了。

随笔的第一篇文章叫《梧桐》,当读到“那悲伤,不知是梧桐给我的还是我给梧桐的……”时,记忆突然清晰起来:几年前,我走在西安的一座桥上,看到一株比桥还高的梧桐在夜色中孤独耸立,风一吹,它的枝叶摇摇晃晃,金黄的叶子落满地……我触景生情,但当时的我还能写出这样的话,真令我吃惊。

那时的我非常渴望写出好文章,不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情景,都会留意,有些文字一蹦出来,我就深深地记在心里。我继续翻着随笔,我细心记录着许多人和事:有街边卖小吃的大妈、有闯红灯的大爷……甚至还有老奶奶的头绳。虽然表达有些啰唆、拗口,但透过这些,我又见到了细心观察的我、留意一花一叶的我、边走边用心记录的我。

又见这些文字,又想起那些故事,我不禁问自己:现在的我还会不会观察身边的一切?还会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写文章是否还像当初那样用心,那样诚恳?我是否在时间的流逝中丢掉了曾经的努力和乐趣?

于是,我又开始观察细微的事物,开始捕捉令我动容的情绪,也开始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翻看过去留下的墨迹,逐渐把丢失的东西捡回来。

我渐渐懂得:不断向前跑、向前看的同时,更要记得回头,认真看一看过去的自己。

又见 黄瞳舒

在南锣鼓巷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座青砖绿瓦的独院,斑驳的黑漆大门紧闭,院里的石榴树下摆放着石桌石椅——那是姥姥的旧宅。旧宅在我记忆里渐渐模糊,印象最深的是门口的那对石墩。

青灰色的石墩有三四十厘米高,底部是规整的方形,顶部呈圆弧状,四面雕着精美的花纹,它们静静地站在大门外,守护着院子。小时候的我最喜欢让妈妈扶着,脚踩在石墩上远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南锣鼓巷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熙熙攘攘的游人喧闹不止,姥姥家也裹挟其中,儿女们打算将院子租出去。

房屋由租户出资整修。半年后,院子焕然一新:院门比原来宽大了许多,颜色从漆黑变成了朱红。可那对石墩不见了!我很失落,匆匆地离开了,像是在逃避。在我心中,那个古朴的北京似乎也跟着消失了。

去年五月,陪法国同学游览南锣鼓巷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丢失的石墩!

当时,我和法国同学正在参观“老北京风俗博物馆”,店里展示着鼻烟壶和景泰蓝工艺品,还有其他手工艺品。店的南侧有一排通往二楼的楼梯,楼梯旁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柜,里面插了仿真竹丛。我无意间瞥见“竹丛”中有一抹清灰色,定睛细看,这不是那对石墩吗?顿时,失而复得的惊喜、旧友重逢的欢愉、知道它得到保护的欣慰……我百感交集,原来,那份古朴还在!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博物馆,在什刹海的巷子里穿行,猛一抬头就撞见了古老的钟鼓楼。我忽然明白,那份质朴一直隐没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之中,从未消失。

即使包容了形形色色的新事物,北京依然气定神闲,于寻常巷陌中表现出随遇而安的姿态。正如那天又见到的石墩,或栉风沐雨或藏于斗室,皆无惊无惧。

又见 周凯怡

整理书架时,一本绿色的精装读物掉在地上,俯身拾起,只见光滑的封面上印着圆润的三个大字——水浒传。翻开书,孩提时的记忆涌来。

那时,每天晚上我都伴着妈妈娓娓动听的读书声入睡。一天,我邂逅了这本书。没等妈妈读,我便一把夺过来好奇地翻阅着里面花花绿绿的插图。从此,夜晚的读书环节就成了我一天的期待。我喜欢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喜欢那一个个神奇的阵法和一条条锦囊妙计,喜欢一百单八将的高强武艺,喜欢他们酣畅淋漓的快意恩仇。

如今,又见《水浒传》,封面的颜色已由翠绿变成墨绿,书名的三个大字更显厚重,心境与以前也不尽相同。

我掩卷沉思,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情景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风雪交加的深夜,一位山穷水尽的豪杰,肩扛花枪,孤身亡命,远处熊熊火焰映衬着孤寂的背影,他仰天长叹:“好大雪!”……翻遍整本书,他是唯一的孤独者。他宽厚,替两个谋害他的官差求情;他仁慈,不是万不得已绝不滥杀无辜;他正直,不肯向高俅献媚取宠;他处处以大局为重,梁山泊几次大行动都由他主持承担。他又不乏谨慎精明,懂得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中明哲保身;他对夫人体贴关爱。只可惜他生活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他的种种高洁品格却一次次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他就像一只被放逐的牧羊犬,在冰天雪地中彷徨,不愿与野兽为伍,又无法重返“牧场”……

我蓦然发现,书中的曲折情节、武艺高超的人物不再是我关注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人物多舛的命运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我陷入深思。还是那本书,还是那些字,而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成熟的心智让我对小说的内容理解得更深。不知将来再读这本书时,又能读出些什么。

又见《水浒传》,又见梁山泊,初悟真谛—今夜,好大雪!

又见 张心语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居民楼前那棵不大不小的树了。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缠着刚退休的李爷爷绕着树“捉迷藏”。我们一圈圈地跑着、笑着,直到气喘吁吁。头顶一丛丛浓密的绿叶遮住炎炎烈日,为我带来一片阴凉。我经常和邻居家的小朋友比试爬树,虽然谁也爬不上去……对于我们各种各样的“骚扰”,它却镇定自若,静静地伸展枝叶,像一名岿然不动的哨兵。

那一天,我在树干上用白粉笔写下自己的名字,之后,汽车就载着我无情地驶离了生活了六年的家。那稚嫩的粉笔字,成为我最后的记忆。

时间如流水,我已长成一名感情细腻的中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回到了那片小社区。想起那棵曾陪我玩耍的“树先生”,我祈祷着:“希望它不会有事。”

果然,我在老地方找到了它。树旁的土地被铺上方砖,树根有力地扎进泥土。粗糙的树干又粗了很多,我的两只手臂合抱不过来了。抬头仰望,它的枝干直直伸向天空,似乎要触摸蓝天白云。我心中一震,以前的最佳玩伴已如此高大。后退几步,一片浓荫映入眼帘,风吹过树叶,发出响亮的“沙沙”声,阳光给它们披上金色的衣裳,像一幅完美的画。我感叹着,回想起以前的童真岁月。看看自己,再看看它,原来它在与我一起成长。

树干上只有现在的孩子们的图画,我的白色印记已无影无踪。七年过去了,李爷爷还住在这里,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拍拍我的肩,笑眯眯地说:“心语,你看,这棵树都长这么高了……你也长大了……”

又见,你已长大不少,而我,也不再是幼稚的小孩儿。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我的快乐与温暖。与你一起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

又见,让我收获惊喜,重拾美好的回忆。

综合点评

这四篇习作是学生们在课上限时完成的,有共性优点,也有个性亮点。比如四篇习作都能通过时间上的前后对比写出事物的变化以及自己感受的变化,体现题目中的“又”;都能对所写内容进行较详细地描写,体现题目中的“见”;都能较好地处理详略,略写“曾见”,详写“又见”;都能比较自然巧妙地起承转合,使得文章前后衔接自然、一脉贯通;都能围绕“又见”有所立意,体现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但这四篇文章所选素材又各不相同,体现出丰富性。基于所写内容,它们的立意有所不同,体现出思想情感的独特性:秦立婷的“又见”让自己重新留心生活,体现出小作者反躬自省的意识;黄瞳舒的“又见”写到北京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体现出小作者对北京文化气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强调北京气定神闲、随遇而安、不惊不惧的气魄,有较高立意。周凯怡的“又见”彰显了心智的成熟,体现出小作者对“阅历与读书关系”的思考;张心语的“又见”体现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

(李吉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