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科学家?《实验室女孩》带你slay全场

小小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科学相关的书籍开始引起小小波更多的关注。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就是其中一本。它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19年度书单中的一本,它既像一本植物学入门书,也像是一部波澜起伏的小说,还是这位女性科学家的自传。其实,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一书远不止一位女科学家的个人回忆录这么简单,也不仅是一名地球生物学家的工作手记。有读者评论:“这本书第一次让我对植物学乃至长期处于生活远景中的植物世界产生兴趣,它清楚地说明了一点:当科学家兼备作家的文笔和人文学科的思辨,他就能slay全场(即秒杀全场、全场最佳)。”

不论你是喜欢文科还是理科,只要你对科学家的日常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真正的科研生活是怎樣的,或者想要探索科学和人文对人类生活的神奇化学反应,抑或仅仅是喜欢植物,都不妨抽点时间看看吧,作者的文笔和她传奇的人生故事会让你的时间物超所值。

NO.01

名著简介

《实验室女孩》主要分三部分,结构独特,关于植物的介绍与关于个人的穿插交替,通过植物的成长来暗示人生阶段的变化,引人深思。

第一部分“根与叶”,从作者的童年回忆起,记述她如何在父亲的实验室里播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她父亲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偏僻乡下社区学院的物理与地球科学讲师,在那里执教40余年,是本地唯一可以称作“科学家”的人。他晚上带着女儿在实验室里备课,使霍普小小年纪就不仅熟悉了各种实验设备和材料——像玩玩具那样开心,而且了解到实验室的各项规则、程序以及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霍普的母亲有英语文学学士学位,打小就培养霍普广泛阅读英美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霍普十分幸运,她从父亲那里熟悉了烧瓶、显微镜等实验仪器,又从母亲那里继承了阅读与写作的灵气。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第二部分“木与节”,记述了在科研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作者如何在比尔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如何做野外工作,并自驾一周去参加学术会议等有趣经历。作者对个中的艰辛,虽然看似轻描淡写,然而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第三部分“花与实”:作者结了婚并怀孕生子,但她在此间遭遇了来自系领导的性别歧视;后来她愤然决意离开,和丈夫一起去了夏威夷大学——也是撰写本书的地方。此时人到中年,她的事业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回首走过的路,她在书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身为一名科学家,我确实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力微任重,籍籍无名。我是科学共同体的一部分,是其中微小鲜活的一部分。我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烛,强忍心痛,洞见未知的幽冥。如同经年追寻后终悉秘密的人一样,我渴望把它说与你听。

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伴在她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NO.02

作者简介

霍普·洁伦(Hope Jahren)于1996年从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独立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她曾先后供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间,她曾三获富布赖特奖;另外还先后斩获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到目前为止,仅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曾于2005年获由《科学普及》杂志举办的全美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8年她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该年起至2016年,任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教授。目前,她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任“威尔逊教授”一职。

NO.03

名著节选

1

我父亲拥有一大串实验室的钥匙,所以我是个享有特别待遇的孩子,只要跟着他去实验室,就可以在任何时候玩这些设备。因为我向父亲提出请求时,他永远不会,也从来没有说过不。

在我记忆中那些黑暗的冬夜,父亲和我仿佛拥有了整幢科学大楼。我们就像国王和他尊贵的王子,信步其中。这座城堡占据了我们的全部心神,再无暇顾及冰封的王国。当父亲准备第二天的实验课时,我会跟在后头检查每一组预备好的实验用具,保证每个大学男生都能轻松地按照设定好的步骤完成实验。我们全神贯注地放置设备、维修故障,父亲教我如何有所准备地把东西拆开,观察内部的运作机理,这样它们坏掉的时候我就能修好它们。他教导我说,弄坏东西没关系,不会修才丢脸。

…………

我最初学的是文学专业,但很快发现科学才是我擅长的领域。这两者的区别让我的偏好一目了然:科学课上我们在“做”事情,而不光是坐在一起“聊”事情;我们用双手工作,基本上每天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

……科学讨论时下的事态,讨论由今天出发我们将有怎样的未来。我总爱问个不停,面对每一件事都希望刨根问底。因为这个特点,以前所有的老师都觉得我是个麻烦鬼,但科学教授们却非常欣赏我。尽管我是个女孩,他们还是接受了我,并肯定了我长久以来的猜想:真实的我更勇于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消极地接受今昔的处境。于是我又能安心地待在“父亲的实验室”,我又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想玩多久都行。

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我选择科学是因为它供我以需,给了我一个家。说白了,那就是一个令我心安的地方。

成长漫长而痛苦,世人皆然。但我知道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我终有一天会有自己的实验室,因为我父亲就有一个。在我们的小镇,父亲不是“一名科学家”,而是唯一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工作不是一个饭碗,而是他的身份标签。我的科学家之梦是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它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因为我从未听说过任何一个关于在世的女科学家的故事,从没遇到过一个女科学家,甚至没在电视上见过。

如今,身为一个女科学家的我仍然与众不同,但我打心眼里没把自己当作过别的什么。这么多年来,我白手起家,一共建起了三座实验室,为这三间空屋子注入温暖舒适的勃勃生机,而且一间比一间大,一间比一间好。我现在的实验室近乎完美,它坐落在温暖宜人、四处飘香的檀香山,置身于雄伟的大楼中。这里飞虹频现、木植长开、花团锦簇。但不知为何我就是明白,我不会停下来,我要建更多的实验室,我想要更多的实验室。无论位于哪里,它是,而且永远是“洁伦的实验室”。它拥有我的名字,因为它就是我的家。

【小小波读书笔记】关于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的讨论,每次都能让我想起高中时文理分科的事。和作者刚好相反,我最初选的是理科,后来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让我产生了“背叛”感,于是又回到了文科。“做”事情还是“聊”事情?当然是付诸行动去做。但文学并非一无是处,像作者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也同样写出了这打动人的文字。文理并非泾渭分明。

2

使自己成长为一名科学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不做别人安排好的实验,她会设计自己的实验,从中获得全新的知识。这是从“照别人说的做”到“告诉自己怎么做”的蜕变,这种蜕变通常发生在你攻读学位、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从各方面看,它都是一个学生所要处理的最困难、最可怕的事。做不了或不想做的人都会被淘汰出局,退出博士项目。

…………

1995年春天,我重回中西部,为了完成研究而寻找合格的朴树。我选中了三棵已经成年的美洲朴,它们生长于南普拉特河(South Plate River)岸边,就在科罗拉多州的斯特灵城(Sterling)附近,在距离它们不到一天车程的地方有一个住处,那儿的朋友一直欢迎我去。这个地方拥有全世界最蓝最广阔的天空。在那样的天空下,我思索着如何把河流的成分和夏日的朴树种子成分联系起来,计算出这个季节的平均温度。对获得成功满怀信心的我,用警戒线把三棵树围起来,开始像准爸爸般密切地关注它们。因为期望宝宝降生而欣喜,却只能眼巴巴地旁观。我也像准爸爸一样,在忙碌中心存困惑:因为在那个特别的夏天,三棵美洲朴都没有开花结果,周围的朴树也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像纠结于“树为什么不开花”这个问题那样暴露人类的无助和愚蠢。不习惯与人亲近?什么话!它们到最后都不愿意按照我的设想开花结果,实在太难以令人接受。我去找自己在科罗拉多州洛根县(Logan,County)唯一的朋友巴克(Buck)分析情况。巴克在高速路岔路口的一家酒吧工作。……

“有时候就是会发生这种事。这儿的什么人本该告诉你这个。”他话语里的同情都是冷冷的。牛仔很少这样说话。

我确信,这些树的表现预示着我未来事业的曲折。“那还不够,”我回答道,“肯定有原因。”

“树不需要理由,它们就这么做了,就这样,”巴克突然拔高音调,“实际上它们什么都没做,它们不过是树,不过是树罢了。它们又不是什么活物,又不像你和我。”他最终还是受够了,我和我的问题惹恼了他。

“我的老——天——爷——啊!”他倍感受挫,又加了一句,“不过是树罢了。”

于是我离开了这家酒吧,再没有回去过。

回到加州时,我的心中充满失败的苦涩。“瞧,如果我有辆车,而且我能把它开过康科德大桥(Concord Bridge),我就会说,让我们放火烧了其中几棵树,”比尔(作者导师实验室成员)一边说,一边用实验室的漏斗把乐事薯片袋子里剩余的残留集中起来,“我们要让其他树都看着,等烧一会儿再问问它们,是不是还不想开花。”

…………

在科罗拉多的那个夏天,我收集数据的计划彻底破灭,但这整件事教会了我对科学的最重要理解:做实验不是为了让全世界按你设想的运转。到了秋天,我一边舔舐自己的伤口,一边从这场灾难的瓦砾堆中制定出一个更好的新目标。

【小小波读书笔记】实验失败或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对科学家来说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这就是能让你想到中学时的实验、调查等,满怀期待却因考虑不周而发现自己做的是无用之事。你的挫败、羞耻感可能会大大削减你成为一名“做事”的人的希冀,但科学家最重要的一项精神就是:不放弃。你会选择成为什么家?请别放弃你未来的每一种可能。

NO.04

精妙书评

我实验生涯末尾的慰藉

□seren

这是一本自传,也是写给作者所钟爱的事业的情歌。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所描述的科研里修行一般的日常工作,仔细地培养成百上千的种子,精心整理清扫古老的化石标本,需要几乎禅定一般的耐心,但在热爱这种工作的人眼里,却能有冥想一般安定心灵的效果。那些不眠的夜和漫长的野外工作,在她的笔底都绽放出异彩,作为读者,我完全能体会她从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

而之所以让我感受深刻,正是因为在她的描述里,我又一次明确地意识到,虽然同为科研者,我和她之间有多么大的不同。我急躁、追求新鲜感、缺乏定性和耐心,甲之蜜糖乙之毒药,她所钟爱的,正是让我难以忍受,而终于逃出实验科学的原因。然而,隔着许多年的时光往回看,当时的失败和绝望都失去了伤人的棱角,我反而有一点羡慕地想,我从没有给自己机会做她那样的人,如果人生轨迹不同,我会不会也在这条道路上最终找到类似的满足?当然,仅仅这个念头都让我失笑,因为我太清楚答案是什么了。

不过,我还记得博士最后一年的那个冬天,在整个秋天为了工作、转行东奔西跑,经历了无数过山车般的希望和失望,以及无数个午夜灵魂搜索的时刻之后,在圣诞夜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实验室里跑胶、染色、在显微镜下数细胞。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晚上,在那个狭小的没有窗子的空间里,我手头一切操作的本身似乎有了意义,我甚至不需要它成功,不需要它呈现数据,不需要它变成文章被人阅读,我只需要严格而单調地操作,在显微镜下聚焦,观察神经元细锐的树突与轴突。在所有的奔波流离之后,我像一个筋疲力尽的老人,在实验台反复刻板的实验操作里,得到了一种近乎安定的慰藉。哪怕这种慰藉出现在我实验生涯的末尾。

(摘自豆瓣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