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泉州——泉州游记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这是当代诗人余光中写的《洛阳桥》,表达了他对家乡泉州的思念之情。

春节期间,跟随一个人文游学团,我来到这个开满刺桐花的城市——泉州。泉州是千年前的国际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个靠海吃海的城市,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是一座拥有22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它们共同造就了“世遗”泉州。

第一天,我们来到泉州的地标开元寺。大门两侧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金灿灿的佛像立在寺庙中央,络绎不绝的信徒们烧香拜佛,脸上写满了虔诚。

开元寺两边有东塔、西塔两座塔,像两位巨人守护着开元寺。塔分五层,分别代表佛教的五个层级——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泉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宗教博物馆”,除了有佛教寺庙开元寺、道教名山清源山、伊斯兰教的清净寺,还有全世界妈祖庙的“核心”天后宫,甚至还出土了一个多宗教的融合体——泉州十字架。这些无不说明泉州是个包容的城市,可以接纳任何一种宗教。

之后,我们去了洛阳桥。洛阳桥建于北宋年间,横跨在洛阳江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它的建造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洛阳江直通南海,波涛汹涌,很难修桥。为了修建地基,人们往水里扔石头,可是石头却被湍急的河流冲走了,所以没法建桥。总设计师蔡襄想了一个妙计:往石头上粘牡蛎,石头就像被胶水粘住一样,不会被冲走,然后在涨潮时用船把桥面装好。历时6年,终于建好了这座跨海大桥。

之后,我们还去了清源山。山上有360多座摩崖石刻,记录了历代本地官员在这里进行祈风仪式的过程,希望船只能安全出港、回港。

在祭拜府文庙时,我们进行了一场古文考试,哥哥还高中了状元呢!

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福船与宝船模型,了解到中国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中国人发明了橹,船不仅能转弯,还能逆风而行。在此之前,欧洲人的船只能直着走。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水密隔舱,泰坦尼克号也用了这项技术,为人们争取了2.5小时逃生时间。

我们又去了建于明朝时期的崇武古城,它是抗击倭寇的海防基地,还保留着古老的城墙和炮台,城里依旧生活着当地人。各种寺庙镶嵌在紧凑的民居之中,城中的小巷像迷宫一样七拐八绕。在南少林寺,我们观看了精彩纷呈的武术表演,甚至一个5岁的小沙弥也有模有样地耍起了棍棒。历史上,南少林曾多次被损毁又重建,现在依旧保留着以前的风俗。

印象最深刻的是结营那天晚上,我们在沙滩上放烟花。伴随着阵阵呼啸声,一朵朵璀璨的花朵在夜空中绽放,为我们的泉州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到上海后,一提到泉州,无数画面就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海港、寺庙、人流、香火、石桥、面线糊、姜母鸭、刺桐花……

指导老师 郭 玲

名师点评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朴实流畅。小作者用生动的文笔介绍了“世遗”城市泉州的各个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也跟着他游览了一遍泉州,了解到不少泉州的人文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