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场面描写“活”起来

场面描写是对某些场景的描写,描写对象是多人在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内活动的情况。构成场面描写需要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必须有产生各种关系的人物,单人构不成场面;其二是需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内,即人物的活动只有在“某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内才能形成场面描写。它往往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截取的是事件进行时的横断面,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比如:足球比赛时有足球场,有比赛双方,有裁判,有观众,要写比赛场面,就要把比赛双方的表现、观众的反应都写出来。那么,如何写好场面描写呢?

一、塑造人物,突显性格

场面描写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实际上描写的是事情发生时人物的活动。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有场面出现,比如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玩耍;课堂上上演的精彩故事,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场面描写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努力使人物“活”起来。

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人力车刚进S门时,车把忽然带倒了一个老妇人,而车夫不顾“我”的拦阻,小心地搀扶着老妇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在这个场面中,车夫的动作以及“我”与车夫、车夫与老妇人彼此间的对话,还有“我”的心理活动,都属于“动态”描写,将车夫正直、淳朴、善良、负责的高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将人物活动的场面描写好,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自然流露出来,让读者眼前一亮。

二、主次清楚,有条不紊

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有时一个场面中往往有很多人,这就要求在描写时要有条有理,突出主角,详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这样才能重点突出,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不断地向群众挥手”。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毛泽东,作者对他写得很详细,而对次要人物观众写得很简单。通过描写毛泽东的言行、会场环境及人们激动的心情,我们能感受到这位领袖的伟大形象。

描写场面一般应详写场内的情况,略写场外的变化反应,因为后者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了之后,“睛”就会发光,整个片段也会发出夺目的光辉。

三、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气氛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也是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有气氛,要写出场面应有的气氛,实际上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物的活动和感情,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的、充满感染力的图画。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个场面,巧妙地以一个无知顽童为视角,通过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下课前的神态、言行的描写,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中层层烘托渲染,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的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生活中某个场面必然会伴随着某种气氛,要着力渲染,营造特定的氛围。实际生活中,有些场面的气氛会随着事件、人物的活动发生变化。写好场面气氛的变化,关键是抓住事件的发展过程,在事件发展中描写场面气氛的变化。

四、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写好,可以按照由点到面安排顺序。场面描写必须写出某个特定场合的整体情况,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中的“点”,指的是某个场面中典型人物的活动。要写好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力求把人物活动描写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的“面”,指的是某个场面中群体人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总体情景气氛。“点”一般指场面的中心人物,而“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活动的其他人物,二者是被衬托与衬托的关系。

有“点”无“面”,不能成为“场”,只能说是人物描写;有“面”无“点”,往往失去中心,“面”显得散乱无章。点与面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以面托点,以点衬面,面上不清楚的在点里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才能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两边观看的街坊邻居和郑屠的伙计,没有人敢上前劝阻、拦挡愤怒的鲁提辖。鲁提辖当街怒打郑屠的场面,既有对鲁提辖个人的描写,也有围观者的众生相。而《红楼梦》中描写笑的一个场面,同样能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众主人的笑是“点”,仆人的笑态则是“面”。

其实,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适当地运用场面描写,给人物以更大的活动舞台,渲染出特定场合的气氛,都能让文章更丰富,更生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