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扑灰年画

周末,我和妈妈来到高密扑灰年画第七代嫡系传承人——吕红霞老师的工作室,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次高密扑灰年画丰富的形式与内容。

琳琅满目的年画作品,有梅兰竹菊系列、姑嫂闲话系列、踢毽子等生活情趣系列、财神祭祀系列、渔翁闲钓系列,甚至观音、鸟虫、历史故事等等也皆可入画。色彩相对来讲比较鲜艳,给人愉悦轻松的感觉。

当我看到水墨系列的作品时,不禁询问吕老师:“这些水墨画都是用炭灰做的吗?”吕老师马上纠正了我的错误认识。原来,扑灰年画并不像我原先认为的那样蒙一层灰,或者用灰涂抹。所谓扑灰,是就其制作工艺而言,即作者用柳枝或者豆茬烧成的炭条起稿,画出大体轮廓,再拿画纸在底稿上拓扑,一稿可以拓扑数张。最终形成的画稿变成对称的两张,这是传统扑灰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一个特点。扑灰起稿之后还要经过诸多工序,比如:粉脸、涮手、敷彩、开眉眼、勾线、涮花、咸菜磕花、描金、涂明油等等。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复杂?单单这些工序用语我就反复研究了很多遍,又请吕老师结合具体的作品为我作了讲解。我对“咸菜磕花”非常感兴趣,吕老师就帮我刻了一个萝卜花,做了一番演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哈哈,这不就是花朵印章吗?

扑灰年画手工制作时间长,虽然可以拓扑,但产量很低,所以它的价格相当“美丽”。

扑灰年画的题材、角色、造型、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祈求丰收、敬畏神明、求取庇护、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却是永恒的。连年有余、麒麟送子这些题材的扑灰年画,因为其美好的寓意,以及立体装裱工艺和铺金工艺的加持而畅销不衰。

临别时,妈妈购买了吕老师制作的团扇,正面是她的作品富贵牡丹,反面是我在吕老师的指导下,当场完成的亭亭夏荷。目前,扑灰年画的文创产品已走进高校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了解、发现与传承。

(指导教师:许传凤)

民间特色:

扑灰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山东高密地区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它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涮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民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