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有着迥然不同的风俗。这次,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选材

写家乡的风俗,必须在选材上狠下功夫。写作前,同学们要仔细回忆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家乡风俗,把它们逐一罗列出来,分类整理,看看哪一种风俗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就可以把它挑选出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素材。例如:

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上。如果你来到这儿,一定会感到奇怪,别处的房子是两边盖,而这儿的房子却是半边盖。原因何在?首先,它与地域环境有关,由于我们这儿是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风沙大,加之木材稀少,人们根据自然条件,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又因近百年来家乡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增加迅猛,住宅紧张,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情况。还有,我们这儿有“肥水不外流”之说,房子“半边盖”,雨水流向自家院内,符合风水学说。另外,“半边盖”可与邻居的房子无缝连接,两家共用一面墙,既节约建材,也提高了保温性和舒适性。

小作者精心选取了家乡的“一大怪”——房子“半边盖”,这个素材独特而且典型有趣,在选材上就略胜一筹。

二、写明成因

任何地方的风俗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写作时,同学们要把家乡风俗的形成原因,以及有关的传说来历等情况叙述清楚。例如习作《家乡的老鸹月》片段:

传说家乡的老鸹月与汉代名将李广有关。那年,匈奴入侵,李广率将士们以战盔做锅,用草木做筷子,将面团拨入盔中,加入野菜食用。将士们吃饱饭,精神大振,击败了匈奴。李广班师回朝,汉武帝让御厨仿制其法犒劳将士。据说匈奴以乌鸦为神鸟,陕西方言叫乌鸦“老鸹”,而且这一面食的形状又像老鸹头,所以汉武帝赐名为“老鸹月”,有斩食匈奴神首之意。

小作者叙述了与家乡美食老鸹月有关的传说,写清了这种地方美食所形成的原因,使读者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写出特点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有它与众不同之处,写作时,要抓住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要尽可能地把它的特点介绍清楚,让人读后一目了然。例如习作《家乡的面花》片段:

家乡的面花有如下特点:一是造型生动,图饰鲜活。民间艺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夸张的手法,制作的各种花卉、动物、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二是人物性格厚实,色彩对比鲜明。家乡的面花就像家乡的人们一样,粗犷豪爽实在。三是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图饰纹样与丰富的民俗风情紧密结合。例如,小孩过满月的“鱼变娃”,象征生殖繁衍;老人祝寿桃上贴的“福”“寿”两字,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小作者从造型、性格、寓意三个方面来介绍,把家乡的面花的独特之处介绍得一清二楚。

四、具体叙述

家乡的风俗一定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一回想起来就会历历在目。

写作时,要通过对这一风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刻画,再现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使读者对这一风俗了解得更加深刻。例如习作《小满风俗》片段:

在我的家乡,祭蚕神是小满时的一项重要风俗。传说小满这天是蚕神的生日,小满又恰逢江南农家培育蚕宝宝的时节,人们为了让蚕茧丰收,便有了祭蚕神的活动。每年小满这天,我们全家都会前往含山,去拜蚕花娘娘。这时的含山人山人海,大家兴致勃勃地登到山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香烛,面对蚕花娘娘的雕像叩拜,祈求蚕花娘娘保佑今年的蚕茧大丰收。祭拜蚕神过程中,经常会看见一行人抬着一座周围放着五颜六色蚕花的轿子巡游,上面站着一位身穿华丽古装的女子,她在轿子上唱着民歌,祈求蚕神保佑。循声而来的人们手中各拿着一朵蚕花,围在轿子边,再次默念心愿。

小作者通过对祭拜蚕神过程中人物动作及细节的刻画,再现了一幅家乡小满时祭拜蚕神的风俗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醍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