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永远的“批判者”

作者:王昭苏

“建设者”吃苦耐劳固然值得赞赏,但一个以建设为目的的“批判者”能发现不足,更使人警醒。所以,我愿成为为了建设的“批判者”。做一个“批判者”不仅带着旁观者清的视角,还更专注无所保留地剖析事物本质,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指导。

“批判者”的责任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仰天长叹,纵身一跃为江内一注清流,留下对污浊世界的批判和悲痛。范仲淹心系朝廷,居廟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退亦忧,便是出于一个“批判者”对盛世或乱世的责任。

“批判者”的思考便是对社会、人性、人生的终极追问。卡夫卡用他的文字构成一个城堡,这座城堡里的每一块砖石都散发着孤独的味道,而作者本人则被困其中。他是一个人生的旁观者,像一个游戏的孩子,他在一百年前预言:人们会为了利益互相残杀,甚至利益高于亲情——这是卡夫卡对人性最黑暗一面的批判。他呢喃着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却教会了世人对生命的珍视,他诉说着自己对困境的思考,却留给后人无数精神财富。真正伟大的“批判者”都是超越时代的,他们的思想凌驾众生,引领着一代代人接近生命的真相。

当今社会,一些有见识的文人开始对体制的弊端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些批判,是对正义公平的呼唤。作家韩寒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早期的韩寒,写杂文批评社会,无不言辞激烈,令人血脉偾张。而三十岁之后的韩寒开始反思,开始批判自己,开始对自己手中的“鞭子”用得更驾轻就熟,他不再像“愤青”一样去谩骂,而是开始学会深入思考,他变了,他手中的皮鞭开始变得更沉稳有力,也更加准确。

可见,批判的传统自古以来都在传承着,社会也因为这些批判在不断地进步。

“批判者”的影响是不同时代的旗帜。正是因为有了“批判者”,社会才能撕毁虚伪的表象,直指藏污纳垢的角落,才能推翻错误的舆论,板正大众的风向,才能给浑噩中的人响亮的一棒,让他们看清本质,探索更深刻的道理。

(编辑:彭宇)

评点:王冠婷

文章通篇强调了“批判者”存在的价值,以屈原、范仲淹、卡夫卡、韩寒等古今中外名人为例,从多角度论证了批判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意义,进而得出最后的结论——“批判者”让社会撕毁虚伪的表象,让人们探索更深刻的道理。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反复提及的“批判者”限定在以建设为目的的范围内,并不是全盘地为了推翻而批判,不偏激,不极端。能够做到如此客观而全面的思考,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实属难得。这种在传承中的批判继承,在进步中的批判推动,才更具有现实价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