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阅卷实录

作者:宋伟丽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变量,也需要关注定量。通过对材料中的变量——“铁肩”“平肩”“双肩”,“辣手”“妙手”“庸手”“只手”的对比分析,体现“最喜欢哪一个”的写作要求。定量“担道义”与“著文章”是行文既定的价值取向。

第一联,“铁肩”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辣手”强调的是辛辣的揭露、讽刺与批判,毫不妥协。本联适合于铁骨铮铮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远者如吴敬梓、龚自珍等,近者如鲁迅、梁漱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第二联“妙手”对“铁肩”,道义仍在,但是“文章”的风格转向了“平和、委婉”,强调技巧性。相对于强调对抗性的“辣手”,“妙手”侧重于“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很好的例证。第三联“平肩”和“庸手”可理解为即使是“平庸之人”也需要发声为文,为道义奔走呼告。此联可以用于自谦,若作为赠送他人之联并不恰当。因此,最后被改为“双肩”与“只手”。第四联“双肩”与“只手”可以指代每一个人,用语趋于平和。与第一联、第二联的精英气质相比,这一联体现了对每一位普通人的期许,是一种现代的公民意识的呈现。

“担道义”与“著文章”两个关键词中,“道义”更多地被强化,“文章”往往被忽略。这是关系型作文题写作中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若两者兼顾,文章则更符合题意。若将“担道义”和“著文章”分开论述,并列式的结构将使文章在思维上流入平面化,若能将其合二为一地理解并展开论述,文章则在思想上彰显深度。在行文中,考生必须以自己“最喜欢”的一联为中心,与其他三联逐一对比,通过对比来阐明自己喜欢的原因,作比较的方式可以是“二元对立”,亦可以是“优中选优”。若在选定写作角度后没有和其他三联进行对比,就会将写作要求偷换为“喜欢”,而不是“最喜欢”。三组对比,为文章写作增加了难度。

【一类文】

敢以铁肩担道义,誓用辣手著文章

丁思成

大江东去,巨浪却淘不尽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绝响。数百年过去,该对联被改编为多个版本,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但我独爱原句。

在我看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即是指一个人敢于出于道义,大胆而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而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则需要“敢以铁肩担道义,誓用辣手著文章”的大义之人。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作家索尔仁尼琴有言:“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敢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一个政府。”这里的“讲真话”,便指能出于道义,以辣手指出社会阴暗面的话语了。从中足见此类人的重要性。

我独爱原句,并非没有缘由。“妙手”固然多几分灵气,但它少了几分“辣手”的决绝;“平肩、庸手”固然自谦而平和婉转,但它缺了“铁肩辣手”背后的豪迈气魄;倘若再改“庸”为“只”,则也使人觉得缺了些什么。

我独爱原句,不仅因其表达有力,别具一格,更因它点出了一种今人缺少的品质。

如今,你若在晚饭时间打开新闻联播,被十九大卷起的秋风雨雾抚慰的同时感受口中地沟油的丝滑,你便可以意识到,我们真的缺少了“敢以铁肩担道义,誓用辣手著文章”的人。何也?当今社会一派繁荣,但背后的矛盾亦愈加尖锐,从“雷电法王”到“豫章书院”,从看病难到医患纠纷,人们普遍认为此类问题亟待解决,然高层仍无动作。这正是因为缺少了能以铁肩担起道义,用辣手著文章的人,缺少了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决策机构的人。无人报告,决策层自然被蒙蔽,长此以往,便给我们一种他们置若罔闻的错觉了。

我这才明白,改编后的对联所缺少的,正是原对联“以道义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勇毅与气魄了。

而若今有此类人,将如何?决策机构便可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而分配更多必要的注意力在解决这些人民最在意的问题上。纵观历史,有足够多敢说真话的人的朝代,没有不兴盛的。贞观因魏征、玄龄而治,开元因姚崇、宋璟而盛,又因杨国忠等而亡。可见,无论何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都应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与行事准则。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相信,当今中国也必将有“敢以铁肩担道义,誓用辣手著文章”的才人。我更相信,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晨曦,将由这些人点亮。

评点:文章强调社会责任的擔当,这既是作者呼唤的可贵品质,也是对联原句的可贵精神所在。行文中,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我独爱原句”,回应了题目“最喜欢哪一个”的要求。接着对原对联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这是多数考生会忽略的地方。“诚然”一段将几个版本进行对比,写得言简意赅,值得学习。在论述中,作者强调原联“当下”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立论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同时,散文化的语言富有张力,彰显文化底蕴。当然,文章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第五段写“缺少了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决策机构的人”则属于主观臆断,存在情绪化的倾向,需要摒除。

评分:内容20分+表达18分+发展等级26分=54分。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