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情绪的点滴

作者:胡艺昕

前些天,我有个朋友病了,随即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一只正在打点滴的小兔子。不知怎的,这只小兔子的脸上漾着一丝欣慰,夹杂着慵懒,这副样子真是讨人喜欢,仿佛它很享受这个打点滴的过程。可打点滴本是痛苦之事,它又何来开心、愉悦呢?我开始思考隐藏在头像背后的秘密。

我是个容易被故事打动的人。摄影师Platon讲述的故事使我内心深处的情绪泛起了涟漪。拳王阿里在临终之前告诉世人:自己并不是最强大、最有力量的人,而是“人们通过我,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力量”。也许,你会被拳王阿里的微言大义折服,或是干脆认为阿里的“媒体意识”很强,但我不这么认为。其实,阿里的话道出了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真正的“必需品”——他人传递给我们的情绪。也许,当阿里获胜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为阿里个人的成功而感到兴奋,更多的是振奋了我们自己,领略到了人类躯体所隐藏着的巨大能量。因此,当我们把自己投射在阿里身上时,就好像是完成了一次“情绪的接驳”,你和我其实并非真的是“替阿里高兴”,而是“替自己高兴”,这或许也就是人们喜爱观看体育赛事的真正原因。

于是我在想,人们有些时候把自己比喻成一座孤岛,是否真的就是情愿接受孤独?暂且不论这一点,但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其实更愿意保持不与“大陆”相连的所谓的“独立”,在“孤岛”上装上密密麻麻的光纤和电缆,让自己成为一座“有4G网络覆盖的孤岛”。换句话说,我们其实无比在意别人对我们在情绪上的反馈,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发出自己的“信号”,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信号”被搁置、被忽视、被不予理睬,一旦这种输出无法得到反馈,人们往往会陷入巨大的失落和惶恐。

人是脆弱的。那么,脆弱以后呢?我们开始主动给自己“打点滴”,打一种“情绪的点滴”。在需要得到别人的回应且不知道谁能给予回应的时候,我们开始焦急,开始不那么高冷,开始讓自己变得柔和,甚至不失时机地进行一些恰当的“示弱”。Platon故事里的普通女人,一直没有勇气独自打开军队送来的装有丈夫遗物的箱子,她邀请Platon一起打开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情感上的“示弱”,而箱子打开之后,她的哭泣又得到了来自摄影师Platon的安慰,这是接收外界反馈与支持的过程,一句“他们把他的衣服洗了,可我还想闻闻他的味道”,在人感喟她作为一个女子的柔情的同时,也让人觉得Platon扮演好了一个出色的倾听者的角色。倘若没有Platon的在场,也许这个女人只能自己“凄凄惨惨戚戚”,成为一座孤岛。

事实上,人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打这种情绪的点滴的。当你深陷倦怠期,抑或身处人际关系紧张的境地,打情绪的点滴有时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另外,面对这些“打点滴”的人们,我们不妨给予他们一些正面的呼应,让他们的个人情绪能够和外部世界相连接,使他们的消极想法得到稀释和缓解。

年轻的我,能够与讲这些故事的人形成共鸣的一点,也恰恰在于我们都愿意去寻找隐藏在汲汲营营的人群中间的哪怕一点点的微光。给人们前进动力的不光是内心的渴望,还有一种来自于周围的一种细碎而难以言说的感受。它们才是很容易左右我们的东西,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强大”的自己,却会被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打倒,看似有些滑稽可笑,实际上是在很认真地告诉你:此刻的你只是在“逞强”。

今天,我又无意间发现那个朋友又换回了她以前的头像。我意识到,也许,打这种点滴时的表情真的应该是舒展的、愉悦的。其实,别人的问候,就是对这些个时刻的我们最好的慰藉,其疗效远远胜于“点滴”本身。

这篇文章写罢,我似乎也打了一次“情绪的点滴”。

【教师评点】在文章中,作者以纯熟的笔法为我们阐发了故事背后的人性内涵。引人注意的是,作者以“打点滴”为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光才是左右我们前行的至关重要的东西。另外,本篇作品的结构非常有特色,首尾呼应又巧妙地与问题相扣,尤其是开头以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细节入题,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同时,作者提出的“人们有些时候把自己比喻成一座孤岛,并非真的就是情愿接受孤独,而是让自己成为一座‘有4G网络覆盖的孤岛’”,这一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在阐发故事本身意蕴的同时又有新的创造性论述,这一点颇为难得。

(指导教师/李新平)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本期44页《这就是我想寻找的,人与人之间的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