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路上

作者:朱凤仪

近来,各种博物学家涌入视野,制图软件横空出世,人们在享受之间一点立知的满足感时,不免疑惑:好奇心未免太过短暂,知识的获取何时变得如此轻松安逸了?而相比之下,教授妻子的艺术视角似乎更击中人心,知道花名不意味着知识获取,反而意味着好奇与思考的终结。揭开学名的标签,穿过那个神秘幽深的洞口,真正的答案在路上,没有尽头,需要我们步履不停地去追寻。

回顾脉脉文明,人类始终保持着追寻与探索的姿态。这姿态极美,也极深刻,正如王安石一语道出的真谛:“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鱼虫,往往有所得,盖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至也。”在天地万物面前,这些世人眼里的圣人、学者始终是谦逊的。他们不会因为知其名与功用便把心冷却将其机械地列于纸页。他们深知“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再微小的事物中蕴藏的也可能是永恒。于是他们勉力追寻,并在追寻中窥见美的一角,在历史长碑上留下或浓或淡的光华。

2018年5月19日,知乎举办“盐club”新知青年大会,大会主题把新知青年定义为无关职业、对生命始终保持好奇、不断探索之人。在浮躁与速成的社会里,或许可以说,新知青年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低俗、便捷知识盛行却仍然认真寻找答案的可能。可以想见,志同道合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说地,如孩童般保有率真、好奇。好奇催发求知的欲望,使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即便是寻常路上的每一刻也是崭新的。

在探究一朵花时,欣赏到它的浪漫;在阅读一本书时,品尝其背后的悲欢。不管你博学与否,至少如王安忆所说:“生命在于过程,”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你已在享受生活,你已有自己的思想,你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诚然,浅思索,似乎已成为时代的顽疾。有人指认知识碎片化、门槛低为罪魁祸首,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你是随世浅薄,还是长久自尊地走下去,个人的选择或有不同。

《假如国宝会说话》中的人头壶,陶制的頭部带着迷惘向上抬起,代表着原始的人类对星空和宇宙源头的渴望,粗犷的面容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思到深处,不是理性至极的冰冷,而是不必区分性质的、深沉而广阔的美。

答案在路上,旅途的我们保持着仰望与追逐的姿态。

【教师评点】文章紧扣材料,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层层深入。答案在路上,代表着知识的无尽以及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保持谦卑与好奇,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不断探索、享受过程。文章思考深刻,引证例证信手拈来,文采斐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