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理而行,则无不达

作者:吴彬海

理,本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有时是指逻辑之理,有时指的是理性,有时也是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理,正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着的冥冥中的支配力量。我们迫切地寻找着理,并使用着理。

理是客观存在着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追寻到了渠水清澈的原因,在程朱理学家眼里,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物理學家牛顿在苹果树下被熟透的苹果砸中,受启发而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宏观世界物理学的奠基石。

理,也可以是带着理智之光的理性。在孟德斯鸠等一些理性主义思想家眼里,理是人所共有的意志,它不为宗教权威等屈服。于是,孟德斯鸠将人从迷信、愚昧中解放,将理与法融于一身,推出了他切实的、具体的、贯彻了近代理性精神的法律观。

我们的客观世界有着众多学习理、应用理的例子。相传,鲁班就是从芒草齿状的边缘形状可以轻易割伤皮肤这件事得到启发,发明了实用的鲁班锯。

古人如此,现代社会的繁荣与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也是因为应用了研究中发现的“理”——事物的规律。人们采用稳固的建筑结构造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依靠空气动力与众多高科技手段使重达几百吨的飞机也能翱翔于万米高空,这些都是明理而“行理”——应用“理”的例子。

客观物质生活需要明理行理,精神生活也同样需要。如果在精神层面不明理也不行理,人很可能会被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所异化。知人性、明事理,方为智者。“一理可以贯万事,一心可以宰万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明理是智者,行理是巨人。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任职时,收到家中因宅基纠纷而求助的信,他回道:“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罢,有所感触,主动让出三尺,邻居也让出三尺,“六尺巷”流传千古;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明确地倾向了环境保护,不仅体现了将百姓福祉放在心上,更是让人看到其目光的远大。他们懂得理,并真正地将理运用起来,不可不称之为生活的智者、行理的巨人。

然而,正如韩寒所说:“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明理本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间接的知识获取容易,但是切实领会却很难,切实领会后将其付诸实践更需要智慧和魄力。只有当知行合一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游刃有余地处理世间诸事,才可以做到事无不达。

【教师评点】文章中理的内涵是广泛的,囊括了材料中呈现的大部分理,这也正是文章的精巧之处。虽然理有很多,但是中心只有一个——知理而行。这个中心将所有的“理”统一起来,并且将重心向“行”倾斜,处理方面可谓得当。

除此之外,文章的思路清晰有序,从自然中的理谈到信仰中的理性,由浅入深;从古代人对理的应用到现代人对理的应用,时间线索清晰;从理在客观物质生活中的应用,到理在精神生活中的应用,逐层递进,立意更显高出一筹。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