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的新生

作者:刘欣玥

山本耀司说:“人必须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我想,这样的碰撞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自己,也能使我们了解世界。

人们的认知必然是通过行动才获得的。我们从哭啼的婴孩时期开始,睁开眼睛,世界仍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再长大些,我们抚摸那些花草,与昆虫对话,世界变得有触感;直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我们仍在不知疲倦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现。

有人说:“知比行容易。”确实,只是凭空想想,似乎也不需要花什么气力。然而,这种想法正是对知与行的割裂,把知当成了空想。一部分人陷入此般“意识流”的陷阱中,仿佛认为拥有了花园,就拥有了美。可实际上却导致现实与幻想的失衡,也使自身的存在失去了重力。

真正的“知”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的,是在人们和外界的碰撞中,一次次断裂、倒塌,重新自我构建出来的。“行”给人们具象化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试错的过程。我们不明白,所以去探究尝试,我们会犯错,所以去纠正改良,因人们对完美的偏执,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若沉浸在“知比行容易”这样的理论中,很容易造成人们行动力的缺乏。人类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在这个时代,我们把进步当作价值判断的标准,因此,新一代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实干精神,踏踏实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使自己不变成漂浮的气球,或者说牢牢地把那个气球攥在手中前行,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知”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因此“知”才更难实现,它是深陷泥土的足迹,是我们生命的纹路。

(编辑:王莹)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知”和“行”孰难孰易,人們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知”容易“行”很难,也有人说“行”容易“知”很难。

请结合材料,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评点:李仁甫

“碰撞”作为动词,它被借指为“知”“行”关系中的“行”。这一命意,因为开篇对山本耀司“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之言的巧妙引用而显得自然、熨帖。有了这一特别的运思,“行”这一原本极其普通的哲学概念顿时有了生气。而与此一致的是,下文在抽象的观点提出之后往往都有形象的表达,“抽象的内核”加“形象的包装”,这就是高手写议论文的秘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