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慎按“加速键”等

作者:未知

人生慎按“加速键”

事件回放

4岁起在私塾读书,9岁首次参加高考落榜,10岁考入大学,按照父亲的规划,争取20岁博士毕业。日前,一则10岁小女孩上大学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时事鲜评

乍一听,这简直就是按下加速键的“开挂”人生。但新闻背后,一些问题值得深思。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这本身有违义务教育法,何况,孩子还要面临童年缺失、同龄人陪伴缺位、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等现实问题,即便上了大学,也难免让人为小女孩的未来捏把汗。

固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成长轨迹不尽相同,教育当因材施教。但教育也是一门科学,要讲求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在强调教育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完整人格培养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孩子自身、家长、朋辈的共同参与,需要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打磨。之所以用九年时间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就是因为教育要循序渐进,急不得、抢不得,要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要用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等多角度来打量,决不能仅用时间上的“早”和“快”作为衡量标准。然而,放眼周围,这种“早快好省”的教育理念却并非个例,“早学总比晚学好”“不能输在起跑线”等观点在家长当中屡见不鲜,带来的结果是孩子们在无尽的辅导班中穿梭,幼儿园掌握小学课程,小学拿下初中课程……一步紧赶着一步,本该自由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全被各种补习和培训所取代。焦虑的家长猛踩孩子人生的油门,一边心疼孩子的辛苦,一边却无奈地被裹挟前行。

过度的焦虑与攀比带来的一定是伤害,是对于孩子个体的伤害、对于家庭氛围的伤害、对于整个社会营造健康成才理念的伤害。

选自《人民日报》

“深夜开門”的温柔故事,润养了太多孤独的人心

事件回放

租住在杭州某小区的小晨讲述了一件令她心头暖暖的事。凌晨一点,她被一个陌生妹子的电话吵醒:我是190l租客,密码锁坏了,你能帮忙开下门吗?尽管开始内心拒绝,但想到姑娘的惨境,小晨马上下楼去开了门。第二天早上,她的房门外出现了一袋水果和一张字迹娟秀的便笺:周三晚上打扰你了,谢谢你替我来开门,打了5个租客电话,你是我最后一个希望。那一刻,小晨很感动:“我想我们是一座城市小而暖的缩影。”此事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时事鲜评

深更半夜、被锁楼外,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女孩的无助与无奈。情急之下给陌生人打电话求开门,然后“理所当然”遭遇冷淡和拒绝——事实上,考虑到城市中素来的人际相处模式,考虑到人们普遍存在的安全焦虑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真正出人意料的,是接到电话后纠结着下楼开门的小晨,是那份“想到别人的惨境,就下意识施援”的同理心。很多时候,这份简单的善良,却被人们藏得太深太深。

很长时间以来,城市生活越发呈现出一种“弱联系”“弱互动”的倾向。陌生人之间,“首次接触”和“有效接触”的发生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一般而言,对于陌生人的求援,多数人都会选择不管不问;而对于自己得到的帮助,相当一部分人也只是报以礼节性的感谢而已。相比之下,给陌生人开门,手写信送水果答谢的一来一往之间,却尽是朴素的人之常情。

“不要和陌生人接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的生存哲学。这固然让人们杜绝了某些潜在的风险,可是无形中也关上了一道“遇见美好”的机会之门。而现实中,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细分发展,“与陌生人接触”的必要程度极大降低。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们越发将自己局限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人心设防、自我封闭的年代,最终孤独了我们自己。

午夜被迫给陌生人打电话求援,是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为不相识的人深夜开门,也会面对未知的危险。庆幸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以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方式相遇,然后便是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暖心故事。这才蓦然发现,对别人的处境多一点体谅,对他人的善良多一份尊重,心怀善意和感恩之心去生活,原来一切可以大不一样。

选自光明网

“最美图书馆”因“盗版书”停业,我们该反思什么

事件回放

位于怀柔的篱苑书屋,被美国一家网站誉为“中国唯一上榜的‘世界最美图书馆”’。然而,一篇题为《满是盗版书也能当最美图书馆,篱苑书屋打了所有读书人的脸》的文章让书屋陷入“盗版书风波”。对此,篱苑书屋回应并道歉,并称书屋将于9月23日关门,在闭馆期间将所有盗版书清理出去。

时事鲜评

篱苑书屋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最美图书馆”,本是一件让国人感到骄傲的事,却在一夜间转变“曲风”,书屋陷入“盗版书”风波。试想一下,在“最美图书馆”里读“盗版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馆长本好心做公益项目,为了丰富图书馆藏书,用“换书策略”来充盈图书馆,捐三本书即可拿走一本书。谁知这一换,换出了问题。读书者“以假充好”用盗版书换走正版书,可谓“穿着羊皮的狼”,着实替这些读书人的素质担忧。

摆在图书馆推荐位置的《白鹿原》,封皮上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内页却印着十月文艺出版社。在《余秋雨精品集》的封面内页,却印有“可爱淘自述”标题。此外,一些书中甚至还出现了大段的色情描写。只重视“面子”,而忽略“里子”的图书馆想必不在少数,只不过在“最美图书馆”里出现大量“盗版书”就显得尤其“格格不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而馆长和图书管理员无疑是图书馆的“质量监管员”,不仅要对藏书的数目、分类、借还书流程了然于胸,而且要严把质量关。不是所有书都可以入馆,“宁缺毋滥”是图书馆管理的“第一防线”,也是“最后底线”。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公益事业,图书馆管理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配合。一方面,图书管理员要严控图书来源渠道,做好图书的“监护人”,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图书,像“管理自己孩子一样”管理图书,把好质量关,为读者提供一个干净、纯洁、神圣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捐赠者要提高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于分享,乐于分享,且高质量分享,让分享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让“宁缺毋滥”成为公益人心中的“度量衡”。

选自中国青年网

“第二成绩单"让教育回归本义

家件回放

2017年9月起,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将不只拥有学业成绩单,还将迎来一份专用于记录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经历的第二成绩单。

时事鲜评

曾经人们评价不少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这个“手低”指的就是实践能力和经验。踏入社会后,毫无实践经验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蜕皮”般的痛苦和不适,甚至很容易因为适应不了而被淘汰。如果在学校就能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断奶期”就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痛苦。另外,从用人单位角度说,有实践经验的往往更容易得到单位的青睐,譬如在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一般会有两个证书,一个是学位证书,一个是能力证书,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能力证书,因为这代表了求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于2016年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目前已有多家高校推出第二课堂成绩单,试图以多元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成长成才。显然,这也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内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唯学历”的成功途径正在发生变化,“学历不如能力”正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认同,而如果“高分”的光环再有“高能”的加持,那更是教育的成功。

“第二成绩单”刚刚起步,如果能真正实施到位,学校和学子们都能将之视为改变的开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子们将真正告别“高分低能”的尴尬,而我们的教育,也将真正回归其本义。

选自《三湘都市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