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

作者:崔芯宁

再次走进这间教室,已是三年后了。同学们相聚母校,寻找久违的亲切感,可我,还是习惯性地看向那个挤在墙角的座位。

他姓于,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长相有些滑稽,同学们常取笑他。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黑布鞋,破破烂烂的。自从学过《愚公移山》一课,班里几个同学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愚(于)公”。

听说他家境不好,父母甚至不愿意供他读书。他自己倒是一直很努力地学习,由于不注意姿势,背也有点儿驼了,可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曾经好不容易考好一次,还被同学们怀疑作弊,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唏嘘不已,冷嘲热讽,他就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头垂得很低,细瘦的脖子好像撑不住似的。他越不辩解,大家越喜欢奚落他:“分数比我还高,又作弊了吧?哈哈哈……”“你这次怎么考的,分数还没愚公高?”“我赌五毛钱,他这回上不了60分……”每到这时,他就只说一句话:“不要取笑!”可那窘迫的表情惹得同學们笑得更欢了。

一年冬天的体育课上,运动量比较大。他穿的布鞋太破了,又没穿袜子,结果一使劲儿,大脚趾把布鞋顶了个洞。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可他的脚趾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不出所料,这件事被同学们当作笑话调侃了整整一周,每次他一进教室,总有人嚷一句:“今天的鞋有没有洞?”然后班里一阵哄堂大笑。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总是迟到或请假,角落里的椅子也总是倒扣在桌子上。我本以为大家这回该消停了,结果他们一次次搬出“愚公”的笑话不断调侃。在阵阵笑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打趣的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来学校了。终于有一天,“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打破了自习时的安静,“愚公辍学了,他家钱不够,非得让他帮家里干活儿。据说他不同意,被他爸狠狠地打……”正在议论的几个人,突然就不说话了,教室里难得的一片寂静。清晨的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来,徐徐的;树缝里漏出的阳光,在教室靠墙的桌面上投射出若有若无的光圈。只有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静默在一角阴暗里。

最后一排挤在墙角的椅子,就那样,再也没有放下来。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正值豆蔻年华,可是她的眼光冷峻,下笔也冷峻,将一个班集体中的“多余人”“愚公”塑造得令人心痛:一个努力学习却被怀疑、因家境贫寒努力维护自尊却频频被嘲弄的同学,他的生存环境就如小作者笔下写的一样:静默在一角阴暗里。小作者冷峻的笔触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想起鲁迅先生在《祝福》里描写的柳妈和以听祥林嫂悲惨遭遇为乐的女人们,以及哲学家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赵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