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青椒就想着自己是一只青椒

作者:和菜头

作文君:孩子不会写作,把名家的作品塞給孩子就可以了吗?今天让我们站在名家的视角,看看“别人家的叔叔”和菜头会怎么看待这种做法吧,或许会让很多家长豁然开朗!

在网上看到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写作文很困难,连300字都凑不足。于是打算给孩子看我写的《虎皮青椒》(想要阅读《虎皮青椒》,可移步本刊微信公众号“意林作文”ID:zuowensucai,回复“虎皮青椒”即可欣赏精彩原文),希望孩子能从中学习和借鉴。这是很多家长经常会做的事情。孩子苦于无法完成作文,家长就找来一些他们认为的好文章,让孩子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所以,孩子不但要面对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压力,还得面对“别人家叔叔”的压力。作为别人家的叔叔,我并不赞同家长的这种做法,而且不相信这种做法能产生正面的效果。接下来,我会以写作者的身份谈谈我的看法。

拿我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让小朋友去看,让他们去学习,他们能学到什么?学文笔、学造句,还是学结构?《虎皮青椒》不是适合用来学习写作的对象,撑住这篇文章的是充沛的情感,打动人的同样是其中的情感。临摹他人作品是学习创作的第一步,但情感是临摹不了的。能临摹的是写作最基础的元素:如何描写和陈述,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虎皮青椒》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它只能在成人读者那里得到最多共鸣。成人读者觉得感动,乃是因为有类似的人生际遇,受过挫折,受过冷遇,也曾经独自飘零,孤苦无依。所以,才会很快笑着读出其中的隐喻,并且很快把自己代入那只孤独的青椒。对于成人而言,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小说、戏剧、电影,这样的阅读训练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并没有那么多人生阅历,也就不会通过阅读而产生类似的情感。

他们被家长指定阅读这样的文章,出于对家长的信任也好,对家长的服从也罢,孩子们能读完所有的文字。然后,对于家长所谓的“好文章”他们是这样理解的:写作文的要点就在于像这个作者叔叔一样,东拉西扯,写上一大堆比喻句、排比句,最后能够填满三页作文纸,就算是成功。他们不会觉得关于青椒的诸多描写有什么具体的意蕴,也不会觉得那是一种写作上的必需,那不过是为了凑字数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罢了。

成人所谓的“好”和孩子所认定的“好”,并不是一个概念。把成人认定的“好”强加给孩子,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解力和兴趣,反而会引起误解和偏差,甚至打消他们尝试和学习写作的兴趣。为了满足家长和教师,他们会努力试着用各种所谓的“好文笔”套文章结构,套遣词造句,造出各种空洞无味的文章来,并且在毕业之后的余生里,远远避开任何有关写作的事情。

我们都有过孩子的时期,我们也都在那个时期学习过写作。不幸的是,无论学习成与不成,在我们变成成人之后,就会彻底忘记当年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障碍,以及如何建立起来的写作经验。当我们身处高楼,看惯了窗外的风景,就会忘记当初的地基是如何一点点打下去的。我们拖着孩子的手,指点着窗外的风景要他们看,并且要求他们临摹的时候,浑然忘记了他们现在应该在地下室里先去数砖头,给自己打牢一个小地基。

既然我们都会忘记童年、少年时代的感受,那么唯一合适的方式就是从小朋友认定的“好”开始。小朋友也有小朋友认定的好文章,好故事,好小说,而且愿意在上面花时间。哪怕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在睡前的故事时间,也会重复点播他喜欢的那几个故事。在那些孩子喜欢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所有的写作规律。它们之所以能够吸引孩子,就是因为这些写作规律在发生作用。而且,这些写作规律往往涉及写作最基本的部分:叙述。

它们能够精准地叙述事物,在最短的时间里利用比喻和描写建立起人物生动的形象。它们能巧妙地叙述故事,让小朋友忍不住追问后来呢?然后呢?一直专注于故事情节。它们能合理运用想象力,构建一个小朋友所能理解的世界,不会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心智水平。

如果是作为写作参考的话,去拆解这样的作品,可能孩子的收获要远大于所谓的“范文”。因为他们喜欢,如果家长能够讲解这个故事何以好看,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最传统的讲故事技巧。而有了必要的技巧和手段,他们就有可能去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字世界。对于家长而言,在小朋友写作的早期,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字数,也不是文笔,而是他们是否真的在观察,然后能否准确描述自己所见。字数永远只会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如果的确有能力观察,那么要表达的东西只会超过字数限制。文笔也一样,不好的文笔说明技巧不熟练,文字作为工具不顺手,只要写下去总是会自己升级换代的。

而把注意力放在文笔和字数上,只会败坏这种学习的过程。这一点不单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上,更体现在许多成人对自己的要求上。两者的结果都一样,都是让人感到挫败和沮丧,造成太早放弃。在我这些年的个人经历里,经常有朋友拿了父母退休后偶尔写的文章来给我看。这些父母里,越是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越是不懂得如何写作的人,写出来的文字越是充满朴素的力量。

他们基本不会用修辞,或者用一些糟糕的修辞,但是每一个字都是他们想要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们经历过的。他们的写作工具只是口语,如同面对面把一件事情说给你听。但是,这些事情已经在他们心里反反复复过了许多遍,也许在人前也讲过许多次,所以一旦成文,自然而然有一种简短、坦白、准确、凝练的风格,反而没有多少冗赘的部分。即便是家庭琐事、个人经历,也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他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他们观察过生活,他们经历过人生,然后他们没有字数上的限制,对自己的文笔没有任何要求。

所以,我理解家长陪孩子读书的痛苦,但我不认为其中的某些痛苦是必须的。对于家长,我认为需要在文字上做到两件事情:1.通过自己孩子喜欢的文学作品,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并且有能力反向解析这些作品,指导孩子从中学习写作(讲故事)的技巧;2.自己应该拥有阅读上朴质刚健的审美,知道精准的描写是写作的最高标准,而非所谓的文笔好坏,字数多少。就像一个建筑师,懂得如何欣赏建筑物的地基。学会在没有管线、没有装修、没有照明的情况下,看懂地基是否稳固坚实,鼓励孩子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而不是奢望第二天他们就能把作文装修得花团锦簇,貌似魅惑。

所谓的美文,对孩子的借鉴意义很少。在学习写作之初,孩子需要学习的是扎马步。而马步绝对不会是美的,绝对不会有多少人鼓掌喝彩。想到这里,我不禁疑心:其实许多孩子已经写过那些扎实准确的文字,却被家长错过,强拉着他们看隔壁家孩子在房顶表演轻功去了。

最后,如果说《虎皮青椒》这篇文章对于小朋友真的有什么价值,其实就只有一句话:试着用你描写的对象作为自己的视角,就是说,写青椒就想着自己是一只青椒,写蚂蚁就想着自己是一只蚂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这的确是种有用的写作技巧,但也只是技巧而已。

(若子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第3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