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萌

窃以为,厨语里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煨”。所谓“煨”,即用文火慢慢地煮。这个“煨”字包含了多种意象:缓慢、醇厚、温暖、安静、传统、耐心、爱……严冬里,墙角一个小炉,不温不火,一只陈旧的砂锅将悠长的时光煮出了绵绵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寒夜,想想,都觉得心暖。

年少时,奶奶时常煨红豆给我吃,說是补血。一碗红豆用清水洗净,然后泡一段时间,这样煮起来才容易软烂。红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膨胀、张嘴、呼吸、酥软,火赋予了红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火是文火,很冷静地烧,不急不缓,似要全凭自己的耐心,将一颗颗倔强的红豆由内而外地驯服。因此可以说,煨熟的红豆里充满了光与热,以及由漫长的时间催生出来的美,这是当今那些五花八门的快餐怎么比都比不过的。

山村的冬天,一碗煨熟的红豆,胜过任何一道珍馐美馔。入夜,香气自锅中逸出,钻进卧室,潜入梦里,梦便也甘甜无比。

也并非什么食材都适合拿来煨,煨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质地粗老的原料,如老母鸡、牛肉等。我自小到大都爱吃牛肉,无奈牙口不行,对那些红烧牛肉、卤牛肉等总不能吃得尽兴。于是,母亲的煨牛肉便成了我的至爱。牛肉在母亲的煨锅里变得听话,它接受了彻底变成酥烂美味的现实。这其实是不易的。要知道,一头牛即便成了食材,它的血肉还是拥有坚韧的属性,这极难更改,因为与生俱来。可见“煨”是非常厉害的一个词,犹如“水滴石穿”。煨熟的牛肉,入口即化,牛肉的韧性成了唇齿间的俘虏,变得羸弱不堪。我终于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吃,去体味牛肉的美妙。

喝一口浓厚的肉汤,我能感觉到醇美的时光在舌尖上打转。

这个“煨”字总会让我想起一个人依偎在一个火炉旁取暖。那个人是我,而亲情便是那个火炉。

原来,是亲情煨熟了我。

(潘光贤摘自《扬子晚报》2019年6月3日)

【素材运用】《舌尖上的中国》说:“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奶奶的煨红豆、妈妈的煨牛肉,都是凝聚着亲情,耗时、耗力精心炮制的家常菜。看似平常,但“我”不仅从“煨”菜里尝到食物的本真和时间的力量,更尝到了食物背后满满的亲情。

【适用话题】食物;亲情;生活;烹饪

(特约教师 董选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