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从未走远

作者:宋奕宽

今天阅毕《苏东坡传》中的青年篇,青年苏轼,已然锋芒渐露,一个“不小心”便是一篇千古佳作,着实让人感佩。而环顾围绕在他身边的众人,不消说弟弟苏辙和父亲苏洵,就算是与他政见颇为不同的王安石,也在文学史上享得一席之地。再联想到其他朝代,诗文圣手亦如满天繁星,古诗文文化在古代的昌盛可见一斑。再对照今夕,故而不禁小有困惑,今天的古诗文文化为何看似大不如前呢?

私以为教育制度的不同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也类型多样,但最受重视的进士一科侧重考查的还是诗词歌赋与政论,看的是政治见识、文采、学养,因此那时的知识分子诗文功底都很强。以苏轼为例,在他的教育过程中,诗文可谓相伴始终,后来苏轼更是凭借一手锦绣文章博得太后喜爱。现在的高考当然也考诗文,但分量无疑降低很多,高考的考试范围那么大,学生放在诗文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其实古今一样,考试就是指挥棒,指挥着人们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代的士大夫如何抒发感情?如何会友?如何娱乐?写诗,吟诗是永恒的主题之一。苏轼在瓜州时做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甚为得意,便使人送到好友佛印处求证,没想到佛印只批了两字:放屁。苏轼很是不悦,便冲到佛印门前,却见门上有诗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虽不乏戏谑之意,也足可见在古时的文人之间,以诗会友、诗文酬唱是常态。王羲之笔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以及《红楼梦》中所结的各色诗社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的代名词是快节奏、高效率,而诗词所代表的古老生活却是缓慢的、耐心的。人们把越发简单的词汇甚至表情包变为各种社交软件上的主流,几乎没有人因为不会吟诗作赋而被人笑话,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

但也无须过度伤感,感叹古诗文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遗失。即便是在诗文兴盛的古代,诗词也大多是在上层社会流传,普通百姓连温饱都难以保证,又何谈长篇大论、风花雪月呢?

如此想来,我们这个时代又堪称诗文复兴的最好时代。不仅连三岁稚儿都能吟出几首千古名篇,更有《中华好诗词》《中國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人们心中的诗词之心。

上有无数专业人士在兢兢业业做着考据工作,下有诸多热爱诗词的人在默默坚守着一颗玲珑诗心,无论是惊艳众人的复旦附中才女武亦姝,还是有着诗词界扫地僧之称的雷海为,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诗词绽放于普通人身上的光彩。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诗文的时代,其实从未远去。(指导教师 田春欣)

点评

文章从“教育制度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两个角度有理有据对比了古诗文的古今发展脉络,结构清晰,语言中肯。更可贵的是一双亮眼发现了古诗文在当今时代的传承,读罢不禁让人欣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