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课“似是而非”火遍全网,专怼伪科学

作者:陈慧敏

时事引读 >>

2019年10月,复旦大学的一门新通识课程上了微博热搜,这门课名字叫“似是而非”。这门课由复旦大学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来教学,通过17个专题,向学生们阐述什么是“伪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一经开设就相当火爆,第一轮选课过程中,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似是而非”选课人数超过1000。“天赋基因检测究竟靠谱吗?”“瓷片漂亮吗?那瓷片有用吗?”……看了这门课的上课内容,很多网友感叹:羡慕复旦大学的同學,强烈要求网课直播!

素材聚焦1 “似是而非”是门通识教育课

似是而非的伪科学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实际就是跟量子无半点关系的“伪科学”。“似是而非”课受美国华盛顿大学很火的一门名叫“抵制大数据时代狗屁课程”的课程启发,课程开启人、复旦大学教授楼红卫表示,大学生在成为社会人前,应学会对那些并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谬误保持怀疑,因此,课程所要传达的是科学的精神。而“似是而非”课上的案例内容都在大学生的生活认知范围内,课程并不求有多“高端”,重在“通识”。近年来,类似“似是而非”的通识教育课程越来越得到各大院校的重视。2015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一直在推动着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存在,是为了应对社会分工过分细化和专业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对大学专业教育的补充。

素材聚焦2 是真有料还是“水课”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似是而非”也面临着“水课”质疑。“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一名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的同学解释退课原因。此外,由于每位老师的授课时间短、课程人数较多等,这门课在一些同学眼中是“用来凑学分的课”,课程反馈问卷中有25%的同学承认这一点。对此,楼红卫表示:“欢迎来凑学分,不过这并不是水课,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同时,楼红卫表示,新闻对于阻绝或传播伪科学的作用特别大,而管理人员也尤其需要有抵制伪科学的素质。因此,他特别希望有更多新闻学院,以及今后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似是而非让这个社会真假难辨,假新闻泛滥,网络推手推波助澜,人们的鉴别能力不高,很容易让伪科学传播开来。复旦大学新开设的“似是而非”课程意义重大,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主旋律,应该普及开展,一直发扬!

【适用话题】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 治学严谨时代影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