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苟且,人生亦需要庄严

作者:王淦生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顺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解析】

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从个人、家庭方面说,有婚礼、丧礼、生日、祭典等;从国家、民族层面说,有国庆、新年及各种庆祝日与纪念日。既然仪式是为了表达一种内心的特别的情感,那么,“内心”的状况如何应当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因为不管怎么说,仪式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内心的情感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我们说:我们需要仪式,但更需要与仪式匹配的心情。

我们应该改变仪式中的各种陈规陋俗,但不能将所有的仪式删除;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但仪式有时更能彰显人生的意义。同时,我们反对徒具形式的仪式,反对敷衍了事的典礼。没有内心和灵魂参与的仪式,是对庄严的亵渎。

如果我来为这篇文章立意,我会这样选择:人类需要仪式,生活需要仪式感,但好的仪式应该内容大于形式,有心的参与。仪式是为了让我们敬畏生活中值得敬畏的东西,看重生活中值得看重的东西,铭记生活中值得铭记的东西……从而过上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纵然生活节奏再快,时间再紧,人再忙,我们都应静一静心,定一定神,与庄严小聚。

【佳作赏析】

生活需要仪式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高二(15)班 卢高扬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很羡慕那些认真生活的人,无论他们的境况如何、地位怎样,他们都能活得一丝不苟,让人生中留存一种真真切切的仪式感。

日本电影《你的名字》中的宫水家族便是如此。一场大火,焚毁了系守镇上几乎所有的古籍,以致大家连祭祀的意义都无从知晓,流传下来的仅有形式。可即便如此,在全系守镇已渐渐忘却了祭祀仪式时,宫水三叶等人依然坚守着祭祀中的结绳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那身着古袍,手持神杖,在神庙前翩翩起舞,真心实意为全系守镇人们祈福的三叶,成为影片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那份仪式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敬畏感——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存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比如中国人一直认为“举头三尺有神灵”,认为“人在做,天在看”,所以需要时时刻刻去检点自己的行为,按时按节地与天地神灵“互动”——那些看似繁复冗杂的祭祀仪式,便是人们在与天地万物对话,以此表达人们对曾经的过错的忏悔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日、祭月等仪式,莫不是为了借一种隆重庄严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对过去岁月中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和祝愿。

所以,仪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注重仪式感,从而将平淡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味道。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礼仪中烦琐的仪式不屑一顾,在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对生活抱有随意乃至麻木的态度,他们甚至还会嘲讽那些认真生活的人,认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其实,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一种厚重感,像水波上失根的浮萍。

生活再紧张,再忙碌,我们也需要有那么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一想过去,想一想未来……

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正给了我们一个个这样的机会。

名师点评

文章以“生活需要仪式”为题,先用尼采的名言引入话题,揭示生命与仪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再以日本影片《你的名字》中的情节为论据,证明仪式乃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后再以中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了各种仪式的深层意义,即让人们反思生活,忏悔过错,规划未来。如此层层推进,使仪式的作用和意义得以充分揭示。

【佳作赏析】

仪式中的寄托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高二(15)班 戴晶晶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仪式的民族。他们将对上天的尊崇、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反思、對过往的总结、对未来的向往都融入了从岁首到年末的一个个节日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旧之交的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贴上鲜艳的春联,点燃火红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给长辈拜年。这些仪式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其实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关联,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移风易俗”企图改变春节风俗的案例,最终,春节的风俗依然以其不屈的韧性沿袭至今。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回家过年,已成为吸引全体地球人目光的人文奇观。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人对“家”的浓浓的眷恋和不息的信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淫雨霏霏的暮春,中国会有一个专门用以祭奠先祖和先烈的传统节日——清明。人们虔诚地为逝去的先人供上祭品,焚化纸钱;恭敬地为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牺牲生命的先烈们献上花篮,寄托哀思……清明节,让人们饮水思源,想到那些给自己带来生命、带来美好生活的先辈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秋风劲,天转凉,岁岁又重阳。重阳节,登高望远;重阳节,饮宴求寿;重阳节,感恩敬老。长辈是下一代最可宝贵的财富。他们给了我们物质财富,更给了我们精神力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此言所揭示的,正是老人身上凝聚着的宝贵的财富。家如此,国犹是。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正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孝敬老人,继承发扬老一辈人的道德风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发扬。

……

一个个仪式,凝聚着先辈浓厚的情感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这些情感,这些文化,纵然时移世易,依旧动人。不少地方在嫁娶的時候有一个环节是母亲为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为待嫁女儿一下下梳理着,轻轻吟唱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的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

无论春节团圆、清明祭祖还是重阳望远,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都源于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名师点评

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逐一阐释了各个节日的意义,以此凸显出每一个节日背后凝聚着的我们的先人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这一节日内涵。可见,仪式是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文化;仪式是一种情感,一种前人对后人的大爱。文章选材写法富有新意,三个节日具有代表意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佳作赏析】

祭祖日素描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高二(15)班 乐梓怡

许多仪式的背后,是无数人古朴、美好的衷肠。

可爱的庄户人啊,他们总爱在清汤寡水的平淡生活中,营造出一些庄严的仪式,以此丰满自己的人生——比如这祭祖日。提及祭祖日,记忆里总是有挥之不去的淡淡的烟火气味。

每逢祭祖日,家里总要忙上一番。祭祖的前一日,祖父便会从街上拎回来两条鲤鱼。红烧鱼,摆盘,放凉,让鱼汤形成一种褐色的胶质的鱼冻。很奇怪,每次祭祖,总会在前一天买好鱼做好,而其余的菜肴却总是在当日去买。这种事不便问,问了祖父也不会回答,仿佛那是天机不可泄露。

次日一大早,祖父便骑上自行车载着祖母去赶集。约莫九点半的样子,采购归来。买了些什么呢?必不可少的当数纸钱,然后才是些吃食,什么猪、牛、羊肉,豆腐、凉粉、茨菇等,其余的蔬菜都是到自家菜园里采摘,无须花钱购买。

回到家便是一阵儿忙活,各种菜肴一一做好,盛上碗盘。转眼间满村都已炊烟袅袅,饭香萦绕,别说孩子们,大人也控制不住食欲了。但是,没轮上人们吃呢!毕竟祖先们还没有用膳呢!

祖父按照惯例将墙边的方桌移至堂屋中央,正对着墙上挂着的福禄寿三星。老人家拿出烛台,摆正,熟练地擦着火柴点燃蜡烛。祖母端来一碗满得几乎加盖的香喷喷的米饭,由祖父在碗的边缘密密地插上一圈筷子,然后陆陆续续端上供品。最后,上香,烧纸钱。

整个活动过程按惯例总由家中的男子操持,也就是祖父、父亲、大哥来做,女性除了最末的磕头,别的几乎是沾不上边的。不一会儿,从外面看,老屋便像一个正在拼命抽烟的老烟鬼,从窗户、门中溢出袅袅的青烟。

那个中午,祖父总有说不完的话——是说给祖先们听:“这些钱你们尽管放开了用,别省着,管够啊。你们在天上可要保佑你们的子孙身体健康,工作、学习顺利;保佑老天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他把蓄积胸中的最美好、最关切的心愿一一道出,道给住在天上此刻正在老屋里“尚飨”的祖先们听——这是他此时此刻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希冀。

纸钱烧至最后,火苗奄奄一息时,祖父对着餐桌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然后是父亲、大哥,再然后是祖母、母亲还有我。一一叩拜后,才忙里忙外地扫灰灭烛,门窗洞开,然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就着挥之不去的烟火气,吃起了祖先的“剩饭”“剩菜”。纵使饭菜上早已落上了些许烟灰,也全然不嫌。可爱的庄户人一贯认为凡与神祇有关的事物皆高洁。

这一天往往比平日里过得快很多,时光短暂却又妙不可言。案几上的香炉在往后的几日里还散发着似有若无的青烟,让人莫名地虔诚起来,记起那个香烟袅袅的场景。

这种生活中偶或出现的仪式,让人们平淡的生活中多出了些许崇高和敬意。

名师点评

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一场家庭祭祖活动的前后过程。祭祖活动的神秘感、祭祖活动的程序、祖父的祷告作为文章的主体内容展示得具体而充分,令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更注意将“我”的感触融入描写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乡村里盛行的祭祖活动的意义,让人对这一带有几分神秘和迷信色彩的活动有了全新的认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