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吗

作者:张铭雨

【适用话题】尊重人才 发展 个性特长

近年来,民国学术大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在一些媒体上频频亮相,最有名的便是钱锺书被清华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的故事。坊间流传,钱锺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他自己的回忆则是:“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钱锺书在回忆中并未提及自己的数学到底考了多少分。1929年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录取标准如下:国文、英文、算学三门平均40分以上。其中部分科目有最低分的限制:“国文要求不低于45分,英文要求不低于45分,算学要求不低于5分即可。”因此,若钱锺书的数学成绩为15分,而国文、英文两科又十分优秀,显然符合清华对新生的录取标准,并非“破格”。据他人回忆,钱锺书的成绩非但不需要被“破格”,而且排名较为靠前,在清华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排名第57。

季羡林比钱锺书晚一年进入清华。据他回忆,1930年,他同时报考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皆被录取。据说季羡林投考清华时数学考了不到10分(另一种说法是4分)。即便如此,他的成绩依然符合当年清华的录取标准:总平均分45分以上,国文、英文、算学三门平均49分以上。事实上,当年的考试并非只有国文、英文和算学三个科目,还有党义、本国历史地理、代数几何平面三角三门必考科目,以及高中代数解析几何、高中物理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学、世界历史地理等选考科目。因此,即使数学成绩很低,一名考生在总计8门考试科目中取得平均45分以上的成绩也完全有可能。

另一個广为传播的故事是关于吴晗的。普遍流传的说法是,他的数学考了0分,因为文史成绩特别优异而被清华“破格”录取。事实上,他被清华录取时参加的是历史系二年级的转学插班考试,在吴晗投考的1931年,清华历史系招收二年级学生的考试科目中并没有数学一门,因此传说不攻自破。

还有传说闻一多也是因作文颇佳被“破格”录取至清华的。其实这件事发生于清华在湖北省的初试环节。该年的湖北省内“初试是在武昌举行的,科目有历史、地理、算学、英文。他的成绩都较平,但一篇《多闻阙疑》的作文令考官惊异。这篇题目与闻一多的姓名有关,好像曾经练习过,关键是他模仿的是梁启超的文笔——那时最为时髦的笔法,而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果然,这篇出类拔萃的作文使他获得了入京复试资格。复试时,他以鄂籍第二名被正式录取”(闻黎明:《闻一多传》)。因此,闻一多并非因为一篇作文而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最终决定他能够被清华录取的是在北京参加的复试成绩。

事实上,这些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在偏科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被一流大学录取,是符合当时大学的招生制度和规范的,并非所谓“破格”。民国时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当时大学看似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实则是出于教育水平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之举。

(若林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9月2日)

【素材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社会应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的特长优势,使之服务于社会。民国时期的招生制度是当时社会状况决定的,也不失为尊重人才之举。

【速用名言】

1.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诗人 龚自珍

2.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才。——唐朝文学家 陆贽

(特约教师 康学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