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作者:李凤成

  号外!号外!亲爱的素粉,作文君又来给大家送福利了!本刊编辑部特邀全国各地阅卷组长、命题老师,加班加点,精心编制的《2017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一书将于2017年7月新鲜上市啦!这是一本“全方位”的精华读本,涵盖阅卷分析、标卷文深度解析、海量一类范文、创新失误文升格示范、高分素材及得分名言、金题预测及评分总结。面面俱到,让你一学就会!这是一份“高水准”的得分锦囊,得分点与失分点,应考攻略与误区警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行,助你文采飞扬!这是一支“拽酷炫”的明星阵容,特级教师、高考命题组成员、阅卷专家,身经百战、各怀绝技,为你指点迷津,从此作文高分不用愁!借鉴2017得分点,轻松备战2018!

  本文节选自此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一、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二、阅卷者说

  1.评价命题

  2017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仍然是新材料作文,仍然是“自助餐式”的自选角度,而且题面同2016年一样都是“论说类材料”,内蕴丰富。让考生可以进行“多项选择”的材料来命题是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稳定特点。2018年的命题也笃定如此。

  往年江苏作文的命题,走的是“抽象路线”,用的关键词一般是如个性、创新意识、智慧、青春等抽象词汇,考生写作往往需要由虚到实,才可能真切、出彩。而今年命题用的核心词为“车”,是一个具象词。从“抽象”到“具象”,今年的作文命题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正如江苏省常州中学语文老师陆建生说的那样:命题既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又紧跟时代变迁,关注社会,体现时代特征。命题彰显浓郁的人文关怀。不过,要指出的是,今年的作文题同时具有很强的选拔性,作文命题虽然是“人人有话说”,但话题“太熟”而且“大俗”,在具体写作中较难挖掘亮点,高分相对难出。

  在这里阅卷老师给同学们提出建议,大部分学校在高三的复习中为了稳中求胜,着重训练了议论文,但议论文在这次“大俗”的车轮面前,被碾压得体无完肤。建议同学们在高三复习中“买全保险”,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甚至说明文做到全面开花。

  2.思路解析

  材料共三句话,第三句蕴含命题人情感、态度倾向,是写作关键,包含了四个写作角度:前两个角度偏重感性,适合写记叙文;后两个角度偏重理性,适合写议论文,在文体选择上给了考生充分的自主权。

  考生可以由实到虚,以“车来车往”为抓手,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具体可以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私家车的普及;可以以小见大,彰显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真情故事;可以据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的生活节奏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车到山前必有路”。

  考生要写好今年的作文题,还要做足选材、构思、語言等方面的功夫。素材新颖、构思精巧、语言出彩是高分的必备条件。

  ××误区警示

  1.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如果只拘泥于“车”的“种类”与“形态”泛泛而谈,文章显然没有质量。同时应注意紧扣命题人的要求:情感、哲理、体验只能是由“车来车往”引发的。

  2.记叙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对暗扣“真情”之“善”“活”“妙”的文章,一定要写清晰,以免因表意不清,被误判。

  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三、标杆文深度解析

  在云天接壤处,触摸梦想

  □一考生

  作家曹文轩在其散文《前方》中写过一句话: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既然如此,一个人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所以,无论明天的天气有多么恶劣,我们这辆“车”都要上路。(引用作家曹文轩的话语引出论题,巧妙回应作文题面。)

  路该怎么走?每个人无从知道,但我们心里都有个前方,我们要做的只是开启引擎、给足油,奔着大方向动起来!我们要自勉,无须惧怕,因为老祖宗早给我们留下了“行车”的智慧:车到山前必有路!(自然承接上文,引出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当然,每辆“车”的轨迹都不尽相同,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有的人是豪车,先天就有优越的条件。他们的家庭给他们提供了一大段坦途。在这样的顺境中如果他们不思进取,那么即使是豪车也无法使梦想之花开放,就如某著名歌唱家夫妇的儿子李天一,利用父母的优势,过着任性的生活,结果呢?在花一样的年纪锒铛入狱;反之,用好顺境可能会做出更大的成就。说到这一点,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独子——王思聪。王思聪给人的表象,很像一个“花花公子”,然而春秋时期的孔子说过,看一个人要“察其言而观其行”。王思聪利用了其父的一点优势不错,但他自己也积极干一番事业,年纪轻轻就赢得了“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IG电子竞技俱乐部创始人、万达集团董事、网络红人”等诸多头衔,实为当代青年才俊!这不才是“豪车”该有的范儿吗?(以“豪车”喻先天条件优越的人,探讨人生态度的不同,成就的不同。)

  有的人先天条件差了点,家庭无法提供必要的“硬件”,是一辆总要自己找油加的“老爷车”。但这不应该是一些人停止奋斗、偷空搞“葛优躺”,甚至等着别人来“拖行”自己的理由。“老爷车”更应自我鞭策。众所周知,李嘉诚是全球华人中首屈一指的富豪。而他早年发家历程却是充满艰辛。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弟,李嘉诚被迫中断学业,开始养家糊口。他当过茶楼的跑堂、做过钟表店的店员、干过五金厂的推销员。会看相的同乡还曾认为他“眼眸无神,骨架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试问:有多少人有李嘉诚一样的遭遇?退一步讲,即使你比李嘉诚更惨,那么你有他肯拼吗?(以“老爷车”喻先天条件差的人,与上一段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

  梦想总是高高在上,不要希冀自己是一辆可以插上翅膀的“飞车”,一飞冲天,我们依然匍匐在现实的土地上。但我们可以不断向上,终有一天在云天接壤处,我们会触摸到我们的梦想!我们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收束段再次重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用海子的诗句巧妙作结,并回应开头,使得文章结构严密。)

  ﹥﹥写作借鉴

  1.内容:素材丰富。事实论据有李天一、王思聪、李嘉诚的例子,理论论据有俗语、曹文轩的语句、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句等,从多方面有力论证了无论外在条件多么恶劣,自己都要勇敢前行这一论点。

  2.表达:语言洁净、爽利,一气呵成。文章主要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探討人生态度,紧扣“行车问题”行文,针砭部分“豪车”“老爷车”们不思进取、慵懒的人生态度,分析了他们不思进取的危害,倡导“不断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3.特征:修辞手法丰富,思辨性强。本文多处使用引用修辞,说服性很强;反问有力,掷地有声;“豪车”“老爷车”等比喻,使文章既生动有趣味。

  考场得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20分=总分70分

  四、一类文展示

  “掉转车”与“挤破头”

  □一考生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上卿蔺相如出行,在巷子中远远望见大将军廉颇,竟似遇到“煞星”,立即命令车夫掉转车头回避。蔺相如门客不忿,纷纷向蔺相如表达不满,蔺相如回应: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众人敬服。

  蔺相如这一“转”,转出的是磊落胸襟与爱国大义,在两千多年里散播芬芳。

  反观今日一些国人将要和别人“撞车”时的做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似乎瞬间成了无比勇敢的战士,勇敢地冲向“敌人”,互相拼杀成了一团。最终的结果呢?挤破了头,很受伤!2015年5月16日广西柳州市两辆河池号牌大巴车因抢道引发斗殴,两名大巴司机化身斗士,竟扭打至路边绿化带,最终两败俱伤,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

  人生正如行车,多有和别人“撞车”的时候,那么如果即将“撞车”,一个人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呢?是像蔺相如那样“引车避匿”,还是正面迎上呢?抑或还有别的选择?

  我以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蔺相如式”。“蔺相如式”就是一个人为国家大义而做出让步。这种方式我以为并不是人生中的常态,因为我们普通人没有蔺相如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我大中华生机勃勃、国泰民安,我们不太容易有表现的机会。当然,如果哪一天因为祖国的利益,需要我做出任何牺牲,我都愿意,何况只是一时的避让而已?!

  其次,我以为可以“偏过去”。就如我要走的那条“路”,别人故意“横着”,不给我任何空间或者留的空间小到我根本无法通行,而此时我发现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行,那么我何必逞一时意气,去碰个头破血流而不选择这条羊肠小道呢?至少我能通过这条小道获得前进啊!德国小说家孚希特万格不也说过“最曲折的路有时最简捷”吗?前人说的“曲线救国”,其内在精髓恐怕也在于此吧?!

  最后,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不妨先停下,和对方沟通、商量。就像日常生活中面对一辆不讲规矩的车突破红灯而来,我们可以鸣笛、开双闪、开大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对方撞上的处境。当然,如果已经尽了人事,还不能改变被“碰撞”的命运的话,只好听天由命了!

  车来车往,车内的人儿为着各自的目的有时在同一条路上奔忙着;正如我们每个人在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拼搏的时候,难保不会干扰到别人,干扰到别人并不要紧,只要我们不是抱着伤害别人的目的,而只是做别人生命中一个微笑的佳客,那么在面临“撞车时”,是“掉转头”,还是“挤破头”,抑或是采用其他方法,自然会有正确的选择!

  【阅卷专家解读】这是一篇十分理性的议论文。之所以被评为一类文,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1.对举式标题,引发阅读兴趣。首先标题的前一半与后一半在内容上形成对比,而文章究竟会作何选择,引发人的阅读兴趣;其次,标题就紧扣文题材料,突出了“车”的元素。

  2.语言冷静,富有理趣。无论是对蔺相如掉转车头的评价,还是对今天的部分人毫不谦让、挤破了头的评价都入情入理,有强烈的“分寸感”。

  3.结构清晰,思路明朗。文章整体可看作三个部分:一是列出古人的事迹与今天部分人的事迹;二是从古人与今人的对比出发,理性思考在“车来车往”中与他人产生“碰撞”的矛盾时该有的做法;三是回应前文的问题,表明在人生路上应友好对待他人,做一位佳客。

  考场得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20分=总分69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