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我们怎样怀念故人

作者:陈轶男

【适用话题】辩证看问题 网络安全 物件的存与留 情感

2018年5月,一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传遍网络。写信人是浙江台州的王女士,她家中失窃,亡夫的手机和电脑也在被偷之列。她向小偷致信,表示不会追究现金等财物去向,只求对方将手机电脑中的文件拷到U盘里归还。那里面有她丈夫的照片、工作资料,有“他为之奉献过的青春、汗水和心血”,也是5岁女儿接近和了解爸爸的途径。“对我们来说,您拿走的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我们一家人的灵魂安栖所在。”令人稍感宽慰的是,警方很快破案,一切物归原主。

被这类故事打动时,我常常跳到几十年前的立场,羡慕这种高科技加持下对人对事的珍藏与怀念方式。我未曾见过自己的爷爷,却随着年岁增长而越发渴望走近他。这位农村老人没能赶上信息技术时代,20世纪80年代他病逝时,距离家里买得起胶片照相机还有好几年。

爷爷没留下一张照片,我再也找不到更多爷爷的遗物了。他种过的地荒了,磨过麻油的石磨盘歪在院子一角,手写的账本可能被我小时候回老家撒野时撕着吃了。再后来,他生活过的村庄被拆迁了。

从我爸和姑姑的回忆里,我挖掘出爷爷干净的手巾、平整的衣角、给奶奶的时兴布料。关于爷爷的外貌,他们却无法为我描画清楚——大脑门、长脸,这是张根本拼不完整的图。面对已经50多岁的我爹和我姑,我能说什么呢?会衰老退化的人脑真是太不靠谱了。

电子产品就不一样了。只要加以维修保养或者备份资料,照片和视频影像可以永远清晰如初。在网络时代,智能设备的作用远远不止于保存那些音容笑貌。如果我的爷爷今天还活着,哪怕他的手机石化硬盘损坏,我也能在他的美食应用里找到他发布的炸糖糕秘方,传承他的手艺,还原家的味道。他的博客也许写有心路日志《用故意敞开的钱包解决吱哇乱叫的孩子》。点进我爷爷的短视频APP账号,里面也许还有他练字的独家教程,以及我爸当年挨揍的直播。

只是这种重逢也不是随便就能实现的。2011年,一位徐先生遭遇车祸殒命,他的QQ邮箱保存了大量照片和与妻子的信件。妻子王女士想要保留丈夫的QQ号码。然而,在没有登录密码的情况下,王女士求助腾讯。腾讯却说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用户只有使用权,不属于遗产继承范畴。我国目前施行的法律条文只是明确了互联网数据权和虚拟财产权都属于民事权利的一部分,对于网络遗产继承,还没有系统规范的相关立法。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无论我多么好奇和想念,我爷爷也许有很多东西并不想被未曾谋面的孙女窥探。

假设有一天我走了,在万全之策问世之前,我还是准备早做打算,在各种存储介质中保

留我年轻貌美的照片,删除黑历史。最重要的是,我要录制一些真情告白视频,要用尽全力给家人和未来的家人写日志。

毕竟我记得,自小把玩爷爷的烟盒,我总期望从盒盖背面之类的地方发现什么隐秘的刻字。我的爷爷没能留给我只言片语,这是我和他之间永远的遗憾。

(继续前进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6日)

【素材分析】信息时代,科技产品、网络平台可以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描画我们成长的心理轨迹,可以贮存青春年华,可以回味天伦之乐。这些是我们回忆的宝库,也是后代人心靈的慰藉。但美中不足的是,网络系统相关法律还不健全,让寄情于网络的我们有了些许无奈。但相信在未来,我们都会因为电子产品的记录,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