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副红红火火的春联,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一桌桌香味扑鼻的年夜饭,一句句口耳相传的祝福语……春节来了,到处都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咚咚锵!咚咚锵!玩花船的队伍在锣鼓声中到来了。我被这热闹的氛围吸引,拉着爸爸的手,如同欢快的小鸟一般飞奔出家门,好奇地观看那热闹非凡的表演。
队伍中,五彩斑斓的花船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花船之上,一位船娘子犹如花仙子般美丽动人。她身着鲜艳的衣裳,有花袄、花裤、花头巾、花鞋,脸上涂抹着胭脂水粉,打扮得如同盛开的花朵。她优雅地站在船舱中,用柔软的绳子将花船吊在腰间,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气息都带在了身边。在花船旁边,有一位手持彩杆的撑船人,他的模样很奇特:头戴破旧的毡帽,身穿灰蒙蒙的布衣,八字胡高高翘起,说话风趣幽默,动作滑稽荒唐。在表演时,他或游走在船头,或驻足船尾,或左撑船舷,或右顶船边,宛如一位戏剧大师。
伴随着锣鼓激昂的节奏,撑船人开始边唱边说,声音十分高亢。他一边唱,一边挥动着手里的彩杆,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船娘子也随着锣鼓声和彩杆的节奏舞动,时而“轻舟荡漾”,时而“乘风破浪”,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逆流而上”。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如同水中的精灵。如果碰到船“搁浅”的情形,撑船人既会吹胡子瞪眼睛,又会手持彩杆左顾右盼,做出沉思状,仿佛船真的搁浅了。观众们看到他投入的表演,不禁哈哈大笑,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队伍,不时发出欢声笑语,给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我正看得入迷,爸爸忽然拍了我一下,问道:“你知道花船是怎么来的吗?”我摇了摇头。爸爸告诉我:“据说,南乡花船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那时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设计了这种形如鱼的船形工艺品,因为‘鱼’与‘余’谐音,寓意着吉庆有余。随着历史的推进,南乡花船逐渐从单一的祈福活动演变成一种民间文艺娱乐活动,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如今,南乡花船已经成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
停顿了一下,爸爸补充道:“南乡花船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制作工艺的精湛。一条精美的花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括定尺寸、选竹子、扎丝带、装配花朵和灯笼等,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制作,配色与配花的位置都要准确无误。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船体采用了榫卯结构组装固定,一整套工序下来,竟然没有用到一颗钉子……”听着爸爸的话,我对南乡花船真是肃然起敬!
随着队伍和锣鼓声渐渐远去,我和爸爸也回家了。我不停地在脑海里回味着刚才的花船表演,越回味越感慨。花船表演代代相传,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迁。我想,无论家乡如何改变,这些美好的传统和习俗都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崇明小学六(6)班
指导老师:刘玉明
“双减”新鲜事:观看“非遗”表演
“双减”新体验:除了京剧、中国书法、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我国还有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比如小作者欣赏的“南乡花船”表演就是句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级别的“非遗”项目往往极具地方特色,表现类型和形式也非常丰富,它们是各地文化、传统、习俗和智慧的结晶,很值得大家去了解、观赏和学习。
“双减”新计划:1. 你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性的“非遗”项目吗?如果你还不太了解,可以用“地名+ 非遗”的关键词上网搜索,查看相关资料。2. 很多“非遗”项目是可以亲自体验的,如果你在旅游或是参加研学活动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机会,可千万别放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