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尊称与谦称

在中国古代,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体现社会等级和文化礼仪的重要载体。尊称与谦称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意识。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正确使用尊称或谦称,依然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谦逊、崇礼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一同探究那些遥远又有趣的称呼吧。

古代的尊称

尊称是对他人的敬称,用以表达尊敬。作为对他人的敬语,尊称广泛运用于许多社会关系与场合当中。

古代的尊称种类繁多,有用代词直接称呼对方的,例如“子”“夫子”“公”“君”“先生”等,也有以“下对上”的姿态表达尊敬的,例如“阁下”“陛下”“殿下”等,还有用官职名称来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将军”等。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名词前加一个表示尊敬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通常只有一个字,如“尊”“贤”“仁”“令”等,像是“尊驾”“尊兄”“贤弟”“贤妻”“仁兄”“仁弟”“令尊”“令堂”,都是此类用法。这种尊称的方式,直到今天仍为人们广泛使用,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贵姓”“贵庚”“大作”“大驾”等。

有的尊称背后,还有有趣的典故。“令坦”,指对方的女婿。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太尉郗鉴想向丞相王导求亲,派门生前往王家,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一位女婿。王导让这位门生到东厢房去看,可“任意选之”。众多子弟听说有人来选婿,都十分矜持拘谨,只有一人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门生回去后,向郗鉴讲了此事。郗鉴听后马上说,“此人就是我要选的佳婿!”后来将女儿嫁给了他。那位东床坦腹的少年,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东床”“令坦”由此成了对女婿的美称。

古代的谦称

谦称一般是对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的称呼,是表示谦恭的一种自称。

谦称的一种方式是自称其名,包括“臣”“仆”“某”等。如《论语》中所记,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是以名字“丘”谦称自己。《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道:“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司马迁就自称为“仆”。

另一种常见的方式,也与尊称类似,是在名词前加一些固定的形容词。指代自己的,一般加“愚”“卑”“敝”“微”,如“愚兄”“卑职”“敝人”“微臣”等。也有指代与自己亲近的人的,像是“舍弟”“小儿”“小女”“贱息”等,这些通常是指与自己同辈或辈分更低的人。如果提及自己的父母,往往用“家父”或“家严”、“家母”或“家慈”,若是父母已故,则不能用“家”字,而要用“先”,称“先父”“先母”“先祖”等。

有一些谦称,是特定人群使用的,如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孤”,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后学”“不才”,女子自称“妾”“奴家”等。

还有一些动词,也表示自谦。如古文中常见的“窃以为”,就是“私下里认为”,“伏惟”是指伏在地上想,都是谦虚表达自己想法的常见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