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跟着天才作家李娟游牧在新疆阿勒泰山区,听她细致讲述随哈萨克牧民迁徙生活的故事。她的文字是如此清新、熨帖,所以一边读,好像一边真的置身深山里的夏牧场。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那些平凡琐碎里的小幸福、小辛酸,像一片片被李娟悉心拾捡的树叶。阖上书本,满心的向往,满心的感慨……
作者简介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当代作家。
1999年开始写作,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12年,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非虚构”写作
2007年,李娟离开办公室,回到草原,一头扎进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与他们共处3个月,此后又用3年多的时间,完成《羊道》三部曲。
阅读李娟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李娟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她不以观察者的视角,更不带批判的态度,而是客观地融入,与牧民一道做家务、做饭、赶羊,同时也在描摹着生活琐事。所以,李娟的作品总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天然现场感,是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
内容简介
在《羊道:深山夏牧场》中,李娟继续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看似平淡的生活里有着许多小插曲,一篇篇散文连缀起来,就是扎克拜妈妈一家在夏牧场生活的点滴记录——
扎克拜妈妈家里还有一对兄妹,儿子斯马胡力和女儿卡西。随着夏日的到来,他们带着几十头牛羊迁徙到了吾塞夏牧场的某一处深山中。
在吾塞,生活寂静封闭,大家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除了卫星电话、收音机,便是最原始的在放羊途中交换消息。斯马胡力常和邻居小子们或放羊或厮闹,孩子们踢着仅有的玩具白皮球,李娟和卡西说着姑娘家的话语,隔壁的爷爷在草地上阅读,扎克拜妈妈则没有一刻闲着,做家务的间隙也要不停地手搓着羊毛绳。
一天,扎克拜妈妈的外孙女、三岁半的玛妮拉来到了姥姥家。于是大家开始忍受她每天两到三次肝肠寸断的大哭。玛妮拉虽然爱哭,却是个爱干净、爱劳动的好孩子。玛妮拉回家后,大家又开始想念这个小孩了。
夏牧场是富饶的,牧民的生活却是辛苦的。扎克拜妈妈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为家庭付出;少女卡西非常懂事,不舍得花钱,梦想就是有朝一日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当一名护士;哥哥斯马胡力常常贪玩,但作为牧场上一家人的顶梁柱,剃羊毛、钉马掌……却做得一丝不苟。
驻扎停留了一个月后,扎克拜妈妈一家要离开深山草场,搬往山脚。紧接着,一场盛大的劳动开始了,那就是为离开夏牧场做最后的准备——擀毡。几户人家借着无风的好天气将蓬松的羊毛紧紧压成坚实的花毡。繁重的擀毡劳动之后,牧民们便会宰羊犒劳亲友,一尝鲜嫩美味的羊羔肉。
牧场的夏日不愧是一年中最舒适、富饶的时光。
拓展思考
试以《山羊会有的一生》为例分析《深山夏牧场》中散文的特色。
《山羊会有的一生》临近本书的结尾处,是一篇非常细腻、感人的散文。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李娟散文的一些特质。
一是在真实有趣的基础上,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开头从一只黄脸矮山羊生下了一只黑亮皮毛的羊羔写起,吸引读者顺着李娟细腻的笔触,看到了小羊羔一天天长大,会喊山羊妈妈了,会跳跃了。更何况,小山羊神气活现、活泼可爱,漆黑的皮毛上,还长着一抹羽毛似的花纹。读者心生爱怜,对这对母子投入很深的情感。
随后,李娟写了山羊和绵羊的不同,以及山羊的神秘与灵性。紧接着,李娟话锋一转,顺着前文《擀毡》结束的节奏,点明在夏牧场最美妙的七月,斯马胡力为劳动后的人们宰杀了一只山羊羔。没错,这正是前文浓墨重彩刻画的小羊羔。此时读者的情感洪流已经即将冲破闸口,伴随着不忍、悲伤等浓烈情绪。
李娟接下来的文字中,既悲悯着小小生命的突然离去,又庆幸它短暂的一生没经历过严酷岁月。小山羊有过饱满的母爱,吃过最鲜嫩的青草,这是它充实又短暂绽放的一生。她将情感隐藏在文字里,像是在宽慰读者,又像是在宽慰自己,起承转合顺畅自然。此时,再回看中间描写山羊、绵羊的部分,更觉得李娟的悲悯其实早已埋伏在文中,她在为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生命立传。
作家刘亮程说:“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试阐释李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
一是李娟的散文里,时刻充盈着人与人之间的质朴真情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她赞美自然万物,更赞美人与自然唇齿相依、彼此尊重与和谐相处。
二是表现人类的不屈以及个体生命在自然环境当中的渺小,其间蕴含着小小的感动,小小的梦想,以及生命的震撼。
三是通过扎克拜妈妈一家为代表的牧民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初心、在艰辛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的经历,赞美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坚强、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虔诚真挚又充满智慧的美好品质。
四是通过散文展现的自然生活,进而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佳段赏析
我怀着无限乐趣(绝对无法忍抑的乐趣!)一次又一次地用力剜出一大块细腻洁白的羊油,丢进热锅,看着它面对我愉快地苏醒,看着它丝丝入扣地四面融化,润物细无声。再出其不意扔进切碎的洋葱和固体酱油,香气“啊”地叫了一声,喜气洋洋地烟花般绽放。毡房被香得微微鼓胀。赶紧倒清水!浇灭它的热情!于是香气迅速退却到水的内部。盖上锅盖煮啊煮啊,柴火烧啊烧啊。一旁的面团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暗自变软,并且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柔软……温驯地任我把它切成块儿,搓成条儿,捏成片儿。无怨无尤,躺倒了一桌子。水开了,边开边说:“来吧来吧,快点快点!”满锅沸腾……
李娟的文字朴实、灵性、狡黠、深情,她几乎不用生僻字眼,常用口语,清新有趣,非常具有个人风格。
这一段节选自《伟大的厨子李娟》,描绘了作者为扎克拜妈妈家做饭的情景,通俗点讲就是油加热,再放入洋葱爆炒的过程。如此简单的瞬间在李娟的笔下却妙趣横生!李娟运用了拟人、通感等修辞,充分发挥想象力,调料、面团、水甚至毡房都活了起来。浓烈欢脱,生动快乐,香味充盈房屋,真是一段热气腾腾的文字版“舌尖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