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称呼月份,通常是直接叫作一月、二月、三月……而在中国古代,浪漫而智慧的古人,根据节气、农事、花期、星象等不同的自然人文现象,为农历每个月份都赋予了富有风雅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别称。这些关于不同月份的独特称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向现代人传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季节更替、自然变迁细腻而独特的感悟,将实用与诗意相结合的传统文化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月
现代人最熟悉的别称就是正月。在先秦时期,每个朝代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不同月份作为一年的起始月,例如夏历以一月为首月,商历是十二月,周历是十一月,而秦历是十月,这些月份就分别是当时的“正月”。据传,秦朝时,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讳,规定把原本读四声(去声)的“正”改作读一声(阴平),并沿用至今。此外,一月也称为端月、柳月、陬月、孟春、太簇等。
二月
二月也称杏月、如月、仲春。正月里人们习惯将银柳插在瓶头,将一月称“柳月”,而同样以花草命名,二月被称为“杏月”,因为此时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宋朝词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那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正是这个月份场景的写照。
三月
杏花过后,桃花、桐花次第开放,三月就称为桃月、桐月。因为这个月是养蚕的开始,民间也习惯称呼三月为蚕月。而在孟春、仲春过后,春天开始进入尾声,称为暮春。
四月
槐树花开,四月到来。四月称为槐月,也叫作麦月、梅月、孟夏、清和月。因为农历四月是麦子成熟的时候,所以叫“麦月”,《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孟夏之月麦秋至”。这里的“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节。
五月
因为五月正值端午节,人们有在门首悬挂菖蒲叶、艾叶等用以辟邪的习俗,故五月称为“蒲月”。此时又是榴花的季节,韩愈就有“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诗句流传。此外,五月也称为皋月、仲夏。
六月
六月已经是夏季的最后阶段,称为季夏、暮夏。由于正处于烈日炎炎的三伏,六月也被称作伏月。《尔雅·释天》中记载“六月为且”,称六月为且月。此外,六月还有林钟、荷月等叫法。
七月
七月是秋天的初始,叫作孟秋、初秋。因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七月得名“巧月”。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七月吐芳,所以又有兰月的称呼。还有霜月、凉月、相月、夷则等,都是七月的别称。
八月
农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月圆时节,桂花飘香,八月也因此称作桂月、桂秋。八月的别称还有壮月、仲商等。
九月
九月也叫作季秋、暮秋。时节已经来到深秋,万木萧瑟,落英缤纷,只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菊花,在此时傲然盛放,赋予九月“菊月”的美称。此外,九月也称作玄月、霜序。
十月
农历十月,被称为孟冬、初冬。此时秋去冬来,百草凋零,露水多生,十月也叫作露月、阳月。
十一月
按照每个季节的先后排序,农历十一月称为仲冬。《礼记·月令》中,将十一月称为畅月。此外,十一月还称作冬月、辜月。在这个季节,初生的芦苇也就是葭草,会开始生发出绿头,所以十一月有葭月的别称。
十二月
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十二月被称为季冬、暮冬,也叫严月、涂月、嘉平。还有一种叫法最为人熟知,在今天也十分常用,就是腊月。“腊”的本义是干肉,这个季节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腊月”便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