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本功之  慢慢写,更生动

写作基本功之  慢慢写,更生动的插图

“作文沙龙”时间到了。吴老师走上讲台,朗声说道:“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是 ‘镜头式动作’”。“什么是镜头式动作?”同学们一脸疑惑,开始小声议论。吴老师看着同学们的样子,笑着说道:“镜头式动作可是将人物写生动的一大秘密武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秘密武器怎么样?”“好!”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致,异口同声地回答。

沙龙现场1  这就是镜头式动作

接着,吴老师出示了一段话: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吴老师说:“这个片段描写了邓爷爷植树的过程。如果让你把这个过程拍成照片的话,要拍几张?”

“我觉得可以拍六张。”李凡举手回答道。

“这六张怎么拍呢?”吴老师追问。

“第一张:挖树坑;第二张:挑选柏树苗;第三张:将树苗移入树坑;第四张:挥锹填几锹土;第五张:站到几步之外仔细观察;第六张:把树苗扶正。” 李凡对答如流。

“回答得很棒!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将植树过程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后,整个动作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像拍照一样,将一个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就是镜头式动作。”吴老师总结道。

沙龙现场2   学写镜头式动作

写作中,如果我们能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会让描写更条理、更生动。接下来,请同学们用“镜头式动作”来描写擦玻璃。

二十分钟后,同学们陆续完成了这个小练笔。张宁同学率先展示自己的小练笔:

我站在椅子上,从玻璃的左上角向下擦。玻璃上灰尘很多,被我这么一擦,顿时成了大花脸。于是,我从椅子上下来,把抹布搓洗了一番,拧干水分,再次站到椅子上擦,这下玻璃干净多了。最后,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巾轻轻擦拭,玻璃变得像镜子一样,都能照见人的影子。

吴老师问:“大家看看,这个片段可以分为几个镜头啊?”

爱思考的李凡又积极举手回答:“可以分为四个镜头:擦玻璃、搓洗抹布、再擦玻璃、用纸巾擦玻璃。”

“老师之前见有同学这样描写擦玻璃:我拿着抹布擦玻璃,很快就擦干净了。”吴老师看着大家说道。

一听吴老师这样说,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你们觉得张宁同学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吴老师顺势提问。

张琳回答:“我觉得镜头式动作描写把擦窗户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有画面感。”

吴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是的,镜头式动作描写会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下面我们来欣赏吴羽曈同学的作文《馒头里的年味》!”

馒头里的年味

奶奶每年都会在临近小年时做年馒头。

奶奶从面缸里拿出之前留存下来的老酵,放到小盆里用温水泡会儿,然后慢慢揉捏,直至完全溶于水中。再将面粉倒入洗干净的大木盆,慢慢往里面倒入温开水,边倒边搅拌,等面粉被和成一个大面团时,再将准备好的老酵水慢慢往上面倒,还要用拳头使劲揣面团。等面团揣结实后,在面团上涂一层植物油,在大木盆上盖一个毯子,然后用旧的棉花胎包裹起来,让面团充分发酵。

第二天早上,整个大木盆都被发酵好的面团涨得满满的。奶奶用刀分割一部分出来,加入调好的碱水反复揉搓,然后拉成一个长条,再切成一个一个的小方块,之后将小方块揉成小面团后压扁。在面团中间加入拌好的馅儿,手指边捏边收边,将挤捏出来多余的部分掐去,一个馒头宝宝就成形了。

奶奶将馒头宝宝一个个放到蒸笼里。半个小时后,馒头出笼了。屋子里弥漫着香香的馒头味。我拿起一个馒头,轻咬一口,又香又软。

年味就藏在奶奶蒸的馒头里。

“张鹏,你说说这篇作文是如何运用镜头式动作描写的呢?”吴老师向认真听讲的张鹏提问。

张鹏站起来回答:“揉面的过程运用了镜头式动作描写。拿出老酵,用温水泡,揉捏。将面粉倒入大木盆,再慢慢倒水,边倒边搅拌,揉成大面团。再倒入老酵水,用拳头使劲揣面团,涂上植物油,盖上毯子,再用旧的棉花胎包裹起来。作者详细描写了揉面团的过程。”

“还有吗?”吴老师问。

李子雯说:“奶奶包馒头的过程也用了镜头式动作描写。作者将奶奶包馒头的过程分解成分割、揉搓、拉长、切成小方块、揉成小面团、压扁、包馅儿等一个个小动作。跟着这些“镜头”,我仿佛也体验了做馒头的过程。”

吴老师总结道:“镜头式动作描写就像是放电影一样,细细地、慢慢地回看每一个动作,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当然,不是每个大动作都要分解,还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可以突出中心思想、展现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分解。与主题无关的动作,可以略写。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写出更生动有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