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明辨,坚定前行

作者:姜书涵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1.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2.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3.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4.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有放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十年前,傅雷的一封封家书扣击人们的心弦;而于今日,陈先发对儿子的告诫之语,同样感人至深。人生“四力”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而我认为,眼力与定力最为重要。

奥尔珂德曾言:“眼睛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灵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斯言不谬,当一个人经历人间风雨时,每一次的哭泣都意味着一种蜕变。辨清了世间的是与非,眼睛便愈加纯明;剔除了世间的芜杂,心灵才会愈加坚定。当灯红酒绿的世界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当名利至上的思想拷问着我们的心灵,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心灵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而愈加纯厚,这就是定力。

十六岁的孩子毅然前往美国读书,年纪轻轻就不断追求卓越,确实让人敬畏,可身为父亲的陈先发又怎能放心,劝诫的人生“四力”承载的是父亲的牵挂。“人生四力”中眼力居于首位,只有拥有了一双纯洁透彻的双眼才能辨清人生中的是与非,看准脚下的路,依靠“定力”才能顽强地走下去。当一个人看清浮华背后的诱惑时,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不为世间一丝利益而放弃了道德的底线。由此观之,眼力是定力的基础,定力是人生航道的保障。

当我们跨入历史的长河,寻觅文人墨客的点点滴滴,一枝菊花,坚定理想追求,在诗意田园“种豆南山下”的陶潜;一支长蒿,看清社会现实,在长江畔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一束月光,点亮浑浊的世界,在盛世唐朝“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何尝不是看清官场险恶,独自而又坚定地踏上那条属于自己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拥有明辨是非的眼力以及坚守自我的定力的彰显呢?

画家丰子恺在面临日本侵略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看清了世道,看清日本人的行径后,替百姓发声,替国家吶喊,他悲悯众生,用他那纯净的眼睛与慈悲的心灵,展现着那大气磅薄的眼力与定力。

白落梅曾言:“这世间有太多的喧嚣,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的确如此,当一个人拥有眼力与定力,他已注定有所成就。然而时下因缺乏眼力与定力而误入歧途的也不乏其人。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世人敲响警钟,因没有辨清是非的眼力和充实自己的定力,致使他误入歧途,遭人唾弃;与此相反,《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清了中国的科幻电影没有前人铺路的现实,一切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执拗的山东硬汉,凭借定力,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赢得了高票房。由此观之,眼力与定力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只有让二者不断交织,方能不困于心,不困于世。

明辨是非的眼力与执着追求的定力,使我们在浮华中寻求一份安定,在喧嚣中寻求一缕宁静。繁花落尽,仍是本真;我自素雅,何惧深红!

(编辑:李跃)

评点:侯代泉

考生能够紧扣材料准确立意,思路清晰,论述全面。

一是中心明确,观点清晰。作者围绕“眼力与定力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只有让二者不断交织,方能不困于心,不困于世”展开,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论证中紧扣观点,并且多次点题。

二是旁征博引,论证有力。在论证观点的同时,能够旁征博引,引用名人名言,列举古今中外诸多例子,正反对比,论证充实有力;同时句式灵活,善于排比、对仗,彰显了良好的语言功底。

三是文章充满思辨色彩。考生能够迅速透过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挖掘深刻立意。同时能联系现实,进一步论证眼力与定力的关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