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孩子不认识白蜡烛”导写

作者:任秋祯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杭州的孙老师在课堂上指着白蜡烛问三年级的孩子认不认识,结果很多同学都以为是塑料条。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当前教育的失败,学校缺少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引导。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早已经失去了需要使用蜡烛生活的场景,因此,不认识白蜡烛不必过于紧张,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的进步。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时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事件是“孩子不认识蜡烛”,要求考生对这一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材料同时也提供了立意方向,不认同者认为,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弊端,可谈学校教育的不足等;认同者则认为,这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可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综合以上看法,具体立意如下:①孩子不认识白蜡烛,恰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的进步;②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体现开放性和前瞻性;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常识”;④正常更迭,无关“教育”。

例文

孩子不认识白蜡烛,需要辩证地看

□江西省会昌中学 赖庆玲

孔老师上实验课时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同学竟觉得它是塑料做的,一时间关于是孩子无知还是时代发展必然结果的争论此起彼伏。

改革开放如同一阵春风,照明灯的普及让蜡烛这一曾经的生活必需品价值大大缩水。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早已经失去了需要使用蜡烛生活的场景。如果不是过生日时还要点蜡烛,估计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蜡烛为何物。

其实,不仅是蜡烛,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场景都已慢慢消失。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图片展。其中很多照片对应的场景和物件,都已成了永远的过去时。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孩子不认识白蜡烛,从某一角度来看,恰恰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我们的孩子还在经历着我们经历的一切,这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败,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没有跑好自己这一棒。

当然,不认识白蜡烛本身可能无关紧要,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这么多孩子不认识白蜡烛,在事实上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引发我们的深思。十几年前和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大,但是我们的教学用具、课本内容却没有太大变化。我们能够理解,教材需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但也不赞同“身子进入现在时,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不希望教材成为“故纸堆”。这对于当下教育,特别是对教材编写来说,其实是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左传》中有云:“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分不清豆和麥,用以讥讽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的人。孩子虽然没有机会接触,但并不意味着有理由不认识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认识白蜡烛可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孩子没有生活常识,但其反应放大来看可以视为缺乏观察生活、注重实践的思维习惯。

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教育做出努力,也需要家庭予以配合。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动手就任其动手;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培养孩子创造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部门,完善课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样,才是理性的对待方式。

评点:文章标题即展示辩证思维。开篇作者概述材料,接着从社会层面,提出了“孩子不认识白蜡烛”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之处,更进一步阐述孩子不认识白蜡烛折射出时代的进步,观点有新意,更有深度。第四段,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其正面肯定的抒写,而是笔锋一转,从反面指出了中国教育的不足:教材要随时代的更新而不断更新,以及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足见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深刻思考。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