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暴风雨,你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作者:华放 关晓星

若干年后,当“00后”集体回望2020年的初春,会看到什么?相信会是成长。

疫情肆虐,值此武汉保卫战发起总攻之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下的一段话忽然间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这段话太贴切了。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此时此刻的中学生,多少甜美憧憬的梦境被惊醒,多少正常的学习节奏被打乱,多少自我隔离中的焦虑与不安——“网络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兵荒马乱而来,比迄今为止我需要应对的任何一门学科更繁复更混乱。复课遥遥无期,我站在阳台上望向对街,那里有我的学校,空荡荡的。不知道那落了灰尘的桌椅是不是也正期待我们赶紧回来,心里就空落落的……”这篇题为《台风眼里:一名15岁武汉少年的思绪》的文章,真实地道出了多少中学生内心正经历着的“失控”。

然而,你走不出这个家门,仅仅只是走不出这个家而已,但有的人可能永远走不出2020年的春天了,还有的人可能永远也走不出亲人逝去的阴影。“现在想来,少年的我们实在肤浅,只看到‘肺’与‘炎’的字面含义,浑然不觉其背后的撕心裂肺;我们在出生地一栏填写‘武汉’这座城,却对武汉的人、武汉的景熟悉到几乎视而不见。”“不远处台风肆虐,那里的每一滴水都因为混杂了泪水更沉重,每一缕风都因为裹挟着呐喊更刺骨。还有,视频里那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孩子,你最后安身在哪里?那追着殡仪馆的车哭着喊妈妈的女子,你是怎么独自走回妈妈再也回不去的家呢?”

一如作家方方所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那一声声呼唤,又何尝不是被这座山猛烈击垮时撕心裂肺的呐喊。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逝去面前,淋漓尽致、无处藏躲,让人一次又一次地不禁泪目。那些从小在美妙的风铃、欢快的歌声宠爱中长大的“00后”,那些已经习惯了蓝天晴空、绿草茵茵的温暖的日子的少年,可能是第一次透过灾难看到生活残酷而真实的一面,也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和理解生命的宝贵、生命的意义。

“这大概就是长大吧。我的视野里不仅仅只有亲人、同龄人和老师,视线不再只徘徊流连于喜爱的歌手和明星。也许没有身受,本质上无法感同,但现在的我,开始关心和关注身外的人、陌生人,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终于,生平第一次,学习不是为了做题,不是为了分数;探索全新领域不是出于兴趣爱好或是小情小调,而几近出于生存的本能;查阅资料,努力去理解晦涩理论,并且知道得越多越羞愧自己的无知……这就是长大吧。思考,不再限于纸质书面,已然与呼吸息息相关,与武汉这座城,与无数陌生人一道,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吹哨是集结的号令,废墟是重建的标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蜕变的阵痛和成长的艰难。”

这是2月4日立春这一天“台风眼里:一名15岁武汉少年的思绪”,而这种情绪正推动着你——一个15岁少年、今日中学生的成长。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生命教育也绝不是空洞的,它就在此时此刻。灾难是最惨痛的课堂,眼泪和苦难都是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仅此一点,就弥足珍贵。

在这个特殊时期,上海一位护士长徐瑜梅在给自己的初三孩子的家书中写道:“孩子,这次疫情对你们是一场磨砺,也是你们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冲破了社会常态的玻璃窗,灾难总会让人展现出日常里无法呈现的那一面。”

“灾难面前,也最容易看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光芒。哪些骨头在风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疫情最前线?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让我们热泪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温暖让我们重燃希望?这些无惧无畏,这些不屈不饶,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支撑这个民族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依然屹立不倒的那根脊梁。”“今天的这些数字、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精神、这些教训、这些反思,不能只出现在多年以后的课本里,成为僵硬的答题要点。这些真实的一切,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一张安静的书桌来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没有思想的头颅。”成都一所中学校长的网校高三年级学生开学致辞让人感奋!

“凌晨我和妈妈为您收拾行李,我一直在哭。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您必须要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您一转身,一场舍小家为大家的奔赴就此启程,您就是我心目中有责任的英雄。”江西女孩龚关越2月18日晚手写了一封家书向主动请缨驰援武汉的父亲致敬:“我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正在疫情一线守护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在守护其他父母的孩子。而我,是你们的孩子,我也要尽我的努力去回报你们的舐犊深情。爸爸加油!武汉加油!”

是啊!疫情就是一面镜子,照得出人间的美好,但是它也照得见人性的幽暗。伟大与卑下、善良与邪恶、无私与贪婪、冷酷与热情、绝望与期待……所有的人间百态都有了一个舞台:“有种人透过国家危难看到发财预兆/有种人隔着屏幕指点评论医生可笑/有种人要费尽心思编织虚假的噩耗/有种人馋着奇珍异味忘记前人忠告”;“空城里的人都被n95罩着/执念挡住多少人的双眼/留下的只有病态的偏见/被瘟疫带走生命的人rest in peace/我不愿意去想象她的家人有多煎熬/人心的动荡激发出了多少罪恶/古来的罪恶又有几个不是因为自我/会不会就不会/即将高考的女儿不会对着父亲流泪/如今我们是否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这糟糕的开局是否是上天降下原罪”——这首歌曲名叫《空城》,是北京人大附中高三学生刘翌新和李宇昇以RAP的方式创作,既是对当下疫情的感慨,也生发于对自己同校同学遭遇的感触(人大附中一名高三学生家长,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幸离世)。这首歌冷静而有温度,担当而有才情,“脚步都停住/车马都停住/站起来的中华已决心抵抗/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也都担当重任”——少年的正气、热血和担当,是那样的澎湃动人。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避免不了灾难,我们却能做好自己。

2月18日晚10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大多数病友已经睡下。但是在583号病床边,一位女孩安静地坐在小书桌旁,边看平板电脑,边在笔记本上书写着英文单词,一旁的桌面上摆满了备战高考的书籍资料。一位护士走过来给女孩测量体温和血氧,女孩也不忘放下手中的笔,给护士姐姐一个微笑的眼神,“谢谢姐姐!”这个励志女孩名叫黄玉婷,是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的高三学生,“六月就要高考了,我不能放松,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后来,医护人员特地为她整理出一间临时自习室,起名叫“梦开始的教室”。

上海市民办新黄浦实验学校八(2)班学生赵珺延,同样是15岁的少年,在无人愿意“冒险”的情况下,带着5个重重的行李箱“千里走单骑”,将舅舅收集捐赠的1.5万只口罩,从印尼“人肉”背回了国内。他和“希望儿子延期归国”的妈妈通话说:“我已经是中学生了,我是中国人,这个困难时刻,尽我所能为国家出力,为家乡做点事,义不容辞。”

在學而思网校“口罩里的春天”特别策划里,一个个孩子对着镜头,向所有人说出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这个特殊的假期,让他们很多人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北京的高一学生璐璐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逆行者们与病魔斗争,我们才能够安安心心地在家学习,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对年轻的学生们来说,这是最朴素的英雄主义。

是啊,疫情之下,多少孩子一夜长大——唯有穿过眼前的暴风雨,你才能真正与生活和解,在大风大浪面前波澜不惊。

我们预知不了未来,我们却清晰的知道,未来在孩子们的手上!

●媒体评点:若干年后,当“00后”集体回望2020年的初春,会看到什么?相信会是成长。特定的历史境遇让他们找到彼此,突然出现的历史考题“迫使”他们直面那些宏大抽象的词语和议题,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并做出选择。这也许并不轻松,但正如竹子拔节也会痛,又有哪一代人不是在洗礼中成长的呢?所以,这次疫情及其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对孩子们来说,是比学业更重要的“人生一课”。从这堂特殊“人生一课”中得到的理想和信念,可能成为一代人人生底色的一部分。相信会有一些孩子,就这样找到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方向。而若干年后,今天的孩子们终会走入社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骨干力量。孩子们能在年少时就懂得责任、担当与正义,我们的未来就值得更多的期盼。(王丹《光明日报》;陈全盛《中国新闻周刊》)

◎话题拓展:风雨的洗礼;眼泪和苦难都是成长;比学业更重要的“人生一课”;学会自律、思考和感恩;责任、担当与正义;家国情怀;人性的善与恶;学习知识的意义与方向;变化和影响;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少年强则国强”……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长江日报》、央视网、澎湃新闻、公众号“雾满拦江”“教育圆桌”“视角学社”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