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变迁:扶贫脱贫中的一道独特注脚

作者:未知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悬崖村”的村民们正在铺就新时代的幸福路。

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但“悬崖村”搬家注定写入中国扶贫史。

四川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坐落于此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村民们进出村庄需要顺着800米高的悬崖绝壁断续攀爬17条218级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而天梯铺不到的地方,只能拽着杂草和树木过。悬崖村没有学校,村子里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读书,孩子们的求学和回家路布满了艰难和险恶。因为路途不便,孩子们每隔半个月才回一趟家。在轮流接送的家长保护下,孩子们背着沉沉的书包走崖壁,爬藤梯,回家的路每一次都要2个小时。“悬崖村”已有约200年历史。村民表示,他们的祖先因躲避匪患和战乱,才选择了这一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定居。

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孩子爬藤梯求学的故事。看到村民攀爬,特别是小学生抓握藤梯的场景,让人感慨,想不到贫困竟然还有这样的书写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张孩子攀爬藤梯的照片,犹如苏明娟那张睁开眼睛的照片,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贫困,参与扶贫事业。在政府资金支持下,2016年10月,通往山上的一条宽1.5米、总长度达2.8公里、2556级的钢梯建成。从望而生畏的藤梯到坚固安全的钢梯,村民出行的时间大大缩短。2017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了他一直牵挂在心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安全得不到保证,心情很沉重,也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钢梯,心里才稍稍放松了一些。”

好日子终于到了!2020年5月12日到14日,“悬崖村”告别悬崖了——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到昭觉县城周边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村民们的新房面积从25平方米到100平方米不等,配有现代化的厨房和卫生间设施,以及配套的水、电和煤气。在他们的新家附近,幼儿园、医院等配套设施也正在抓紧施工建设,很快将交付使用。在此次搬迁中,政府统一给老乡们购置了免费的“四件套”(钢制的桌椅、碗柜、衣柜和床),同时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添置“五件套”(沙发、电视、洗衣机、电视柜、茶幾)。这一系列补贴政策,不仅仅是帮助走出大山的贫困户改善家居环境,更是鼓励他们逐渐转变生活方式,接触更多信息,跟上时代的发展。

村民某色达体,连续5代人居住在“悬崖村”。因为上下学的路太艰苦,两个孩子只读了两年就辍学了,现在只有女儿住校读书。姐姐和哥哥都反复告诉妹妹,要好好读书。下午13时30分许,当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达体夫妇第一次走进自己的新家,感觉“跟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这么漂亮的房子是我们的”。精准扶贫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因为易地扶贫搬迁,25岁的莫色日服第一次接触了网购,买了一台油烟机;20岁的加里,此前因为背着山货在悬崖天梯上直播而成为“网红”,入城做了“快递小哥”后,现在收入大涨几倍。

这是一次具有标本意义的搬迁。它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战贫斗困的现实演绎,标志着距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又近了一步。这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搬迁。它是旧生活的结束,也是新生活的开始。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一步步丈量着岁月的变迁,亲身体验着时代的温度。整体搬迁后,经过双向选择,约有30户家庭决定留在“悬崖村”,参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旅馆、接待游客。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攻坚。近年来,“悬崖村”逐步开发旅游资源,2019年游客接近十万人次,为村庄创造了近1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说,告别并不意味着永别,这个地方还是大家的家园。“悬崖村”将打造民宿、缆车接待游客,而打造“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已经成为昭觉县的重要战略规划。

“悬崖村”村民的乔迁之旅,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目光,同样引发了外媒的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文章称,对村民们来说,“云雾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这次搬迁是中国2020年脱贫计划的一部分。

当然,“悬崖村”的变化,只是中国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时间记录着沧海桑田、初心不改,书写着岁月豪迈、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久久为功,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同期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辟精准扶贫新时代,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7年间减贫93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瞩目中国“两会时间”,国际舆论纷纷聚焦中国决战脱贫攻坚之志。“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时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媒体评点:下“天梯”,上“楼梯”,“悬崖村”千百年来多少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这样的故事在广阔中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已经或正在发生。它们如同一首首深情、厚重的乐章,共同汇聚成中国脱贫攻坚的壮美史诗。发生在“悬崖村”身上的故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更好地推进扶贫,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悬崖村”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一个动人缩影,对于接下来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战更是一次巨大的信心鼓舞、斗志砥砺。(毛同辉,新华网)

◎话题拓展:扶贫脱贫的独特注脚、动人缩影;岁月变迁,时代温度;结束与开始;对沉重过往的回望,对崭新未来的祈盼;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为民初心,庄严的承诺;决胜攻坚,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四川日报》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