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清明巧巧饭

作者:李恬

清明节历来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枝等传统,我念念不忘的,当属清明节的巧巧饭。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麻大湖畔。这里春水流淌、夏荷满湖,并保留着诸多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的巧巧饭就是其一。

巧巧饭的主角,是六七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以女孩为主。在清明节当天,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相约一起,选定其中一户人家做游戏、吃晚饭,饭后,就在吃饭的人家住宿。在清明节,大街上、田野里,随时随地可见三五成群的孩子。这项能增进友谊的活动受到小伙伴们的普遍欢迎。

麻大湖畔的孩子,对清明节格外重视。哪怕春节不买新衣服,清明节也要购置新衣新鞋,穿戴一新、体体面面地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

听姥姥说,早前,凡参加巧巧饭活动的人家,在清明节下午就要准备好小米,送到孩子们去玩的那家。后来,小米就换成了挂面和鸡蛋。到我小时候,食物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水果、零食,乃至孩子们爱吃的熟食、饮品,应有尽有。社会在发展,巧巧饭也与时俱进。不过,每家送去的食物里,唯一不变的就是鸡蛋。鸡蛋都是红皮的,我们还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甚至还写字画画呢,其中有自己的名字,有对学习的祝福,还有对未来的向往。

十岁那年的清明节.是在我家过的。

上午十点,在几个妈妈的带领下,我们五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来到麻大湖。“春风花草香”,放眼望去,湖边全是三五成群的小伙伴。我们在曲木廊桥看湖底浅鱼,在湖心亭远望草色,在湖上划桨荡舟,在湖边抚草拂柳……直至下午,带着满身泥巴、一脸欢笑,我们一起回到我家,继续晚上的巧巧饭。

妈妈在外边做饭,我们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你画一棵树,我画一只鸟;你当售货员,我就来买菜,玩得不亦乐乎。

“开饭喽!”在妈妈的吆喝声中,饭菜齐备。我们围坐在桌前,饭菜中最醒目的当属花花绿绿的鸡蛋了。妈妈告诉我们:“你们每人拿一个鸡蛋,看看写的是不是自己的名字?两个人互相碰一下,谁的鸡蛋没破,谁就赢了。”妈妈的话顿时激起了我们的好胜心。于是,在清脆的碰撞声中,在大家的欢笑声中,鸡蛋一个个下了肚。

吃饱喝足,困意袭来。几个伙伴可是要同寝一室的,小小的床自然容不下五个人同睡,妈妈早已在我的卧室打好地铺,“剪子包袱锤”决定了睡觉的位置。带着满身疲惫、满腹喜悦,我们沉沉睡去。

年轮流转,每到清明,我总会想起儿时温暖、有趣的巧巧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现在看来,家乡清明延续的习俗,或许是进入农忙前,人们最后一次精神盛宴吧。

佳作点评

文章以清明风俗为载体,以巧巧饭活动为主线,用详实的文笔展现当地清明习俗。作者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巧巧饭经历描写,选材精当。先以当地人对清明习俗的重视作铺垫,在春景烘托下,再正面描写“我”与小伙伴们当天的活动。点滴回忆娓娓道来,全文渗透着对清明巧巧饭活动真挚的留恋和怀念。结尾话鋒一转,提升到民俗的角度看清明习俗的延续,及时收结并升华了主题。

(田玉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