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时代感,关注自身使命

作者:朱倩

高考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议论文题目解读

紧扣时代、贴近生活是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2018年的议论文命题依然凸显这一特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之时,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题目中,“新时代”关注国家的发展,“新青年”指向个体的成长。题目含“新”,则暗含比较思维,既有“新”则必有“旧”,没有“旧”的对照也就难以凸显“新”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品评新青年,还是书写新时代,都应站在历史的海岸边去寻觅新的浪潮。考生可通过罗列新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祖国的发展,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考生可通过铺陈事例体现新青年在认知层面或实践层面的成长,如“敢于打破常规”,但应区别于简单粗暴的喊口号、表决心。另外,在漫谈“新青年”与“新时代”时,也要注意材料对“新”的时间限制,即2000年至2018年,脱离了这一时间范畴恐违背题意。

新时代为新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新青年伟大的历史使命;反过来,新青年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了伟大的中国梦,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忘初心,砥砺奋斗,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写作时,要在兼顾“新时代”“新青年”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联。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新青年怎能懒散庸碌虚度光阴?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发展共成长,新青年应抓住机遇,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中干出一番俯仰无愧的事业!高考之时,成年之际,伏案思索,下笔成文,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北京一考生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沐浴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我们从孩童走向青年。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新时代,新青年们唯有忠于自我,以同情、同理之心待人,肩负起社会责任与使命,方能充分发展自身,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新时代,社会向多元化发展,要求新青年成长为有自我意识、彰显个人意志的独立个体。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个体的创新思维日益重视,也因此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言“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性而排众数”,强调只有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注入活水。

然而,具有个体意识并不意味着个体与集体的脱离,而是依靠同情、同理心。與社会责任感,凝聚成命运共同体,“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新青年应怀有对他人的同情心,化“人我”为“大我”。林觉民为社会的安定和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牺牲了个人的爱情,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之爱其所爱。”正是这种“大我”的责任意识,使他无畏生死为国效力。同样,当今时代的胡玮炜团队察觉到现代生活中最后一公里的不便,创立了摩拜公司,截至2017年10月,摩拜单车进入全球超过180个城市,传播着“绿色共享”的理念。“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新时代的新青年应保持同理心对待他人,肩负使命,奉献一己之力助力国家腾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应为更多新青年提供自由开放的土壤,例如大学开创创意孵化器,催生新的理念、思维,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新时代新青年,忠于自我,肩负使命,以个人的成长进步促进时代发展。

名师点评

文章对新时代的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对新青年的使命和责任具有独到的思考,二者关联密切,符合题目要求。文章说理透彻,逻辑严谨,从社会体制的变革中挖掘新青年的特色,又进一步论说“具有个体意识并不意味着个体与集体的脱离”,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另外,文章素材丰富,语言表达流畅精确,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朝气和抱负令人赞叹,是难得一见的好文!

(朱倩)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李超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作为身处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创新力,有活力,敢于向传统和未知发起挑战。得益于祖国的发展,我们在成长中获得学识,在成长中培养能力。如此,我们不仅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完善自身,也应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推动祖国的发展。

自2000年以来,中国速度令世人叹服,中国成就震撼世界。在大飞机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创造出自己的C919;在地势险峻的山河之间,我们使万桥飞跃,从此天堑变通途……秉承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着习总书记“创新不是别人能赐予的,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的思维,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充满自信与活力,大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成长得益于祖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高速发展的科技使平板电脑、人工智能走进课堂,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先进的教育设施;社会观念的转变使素质教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人格培养也成为教育的重点;绿水青山等环境美化工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实践课堂;国家提出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使高水平教师走进乡村,缩小了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乡村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无论是知识获取还是道德养成,祖国的发展无疑促进了这个过程,可见,其为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巨大支持。

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还是朱光亚写下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无不诉说着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求,对新时代青年人成长的希冀。事实上,在祖国的发展过程中,大批青年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建设力量,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的墨子科技团队同样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成果。当然,我并非说中老年科学家不如新青年,只是,青年人在发展当中散发出的蓬勃朝气和创新能力使人惊叹。所以,作为承载着祖国希望的新青年,得益于祖国的发展,更应努力提升自己,将所学应用于祖国的发展中。

鲁迅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儿光,不必等待炬火。”新时代,我们更应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新青年的特质,创造下一个新时代,真正做到“为国争光是本能,心之所向是国家”。

名师点评

文章既能呈现出“时代”与“青年”的“新”,也比较清晰地论说了两者之间双向促进的关系,符合题意,结构清晰,语言畅达。另外,小作者对当前时代热点有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积累,为文章添色不少,值得学习借鉴。

(朱倩)

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韩昊鹏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间,我们见证了祖国的蓬勃发展,自己也成长为青年。身处新时代,作为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我们应当立鸿鹄志,做实干家。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鸿鹄志,是志存高远、心系天下。昔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犹如启明星一般指引着他一步步前行,最终才能有今日的“十里长安盛世繁华”;今有潘建伟26岁拜见导师时立志要在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的量子科学实验室,为此,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国,带领他的团队一起奋斗.近二十年,完成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工程等重大项目。由此观之,立鸿鹄志,犹如在遥不可及的远方点亮一盏明灯,它指引我们在层层迷雾中不断向目标靠近。

然而,志向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不能在遥望远方时走好脚下的路,便永远不会抵达远方。个人如此,民族亦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实干家,在确立志向后,付诸实践。袁隆平为他那“解决中国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的理想,头顶烈日,在全国各个农场做地毯式搜寻,终于发现了对于杂交稻研究有重大意义的天然杂交稻;黄敞带领他的团队在大山里潜心研究,几十年如一日,最终使得中国在航天微电子领域取得突破……无数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立鸿鹄志,是为梦想埋下一颗种子;做实干家,便是以辛勤汗水为甘露,灌溉、滋养这颗种子不断生长,最终开出灿烂的花朵。从2000年至今,祖国取得了无数伟大成就:创造多项世界纪录的港珠澳大桥、打开人类探索宇宙之门的FAST射电望远镜、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研发的大飞机C919……作为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新青年,我们应当立鸿鹄志、做實干家,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助力!

名师点评

本文紧扣“立鸿鹄志,做实干家”来论说新青年之于新时代的作用,观点清晰,素材丰富,语言流畅。但可惜未能从事件中清晰概括出新时代的特点,也未能呈现新时代之于新青年的意义,若能对新时代特点加以阐述,并分析时代对个人的意义,文章立意会进一步提升。

(朱倩)

记叙文题目解读

自2015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实行“二选一”的方式以来,议论文和记叙文双轨并行的格局延续至今。关注时代主题、紧扣社会发展脉搏是北京卷一以贯之的命题特色,记叙文题目的命制自然也不例外。201 5年《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高唱英雄赞歌,剑指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201 6年《神奇的书签》针对“快餐”时代的浮躁阅读,弘扬“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2017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引导考生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北京卷记叙文题目便紧扣这一时代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共创优美生态环境,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站位高远,视野宽广,依然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应有的境界与情怀。

议论文通过分析事理来阐明观点,而记叙文则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主题。因此,考场上选择记叙文写作的考生在下笔成文前,务必思考两个问题: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表现什么主题?既为考场写作,题目总或多或少会对故事内容及表现主题有所限制,审读这些限制性条件,在划定的舞台上翩然起舞,才能赢得一片喝彩。与前三年一致,今年北京卷的记叙文依然是命题作文,因此,构思此文,我们就先从破题说起。

“绿水青山图”——

“绿水青山”可描绘包含绿水青山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例如塞罕坝风光、京郊美景、桂林山水等;也可取其比喻义,以喻体比本体,描绘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例如三沙群岛水下珊瑚礁、可可西里藏羚羊等。

“图”,可实可虚,可大可小,既可指绘制的具体图画,例如美院学生仿照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绘制当今时代的《绿水青山图》;也可指展望的生活景象,例如守林人以梦为马,种树巡山,发誓再现记忆中绿水青山的美好图景。此外,“图”既可以是被欣赏的客体,例如令城市孩子返乡惊叹的故乡美景、假期出游欣赏的五岳风光:也可以是被创建的对象,例如采参人长白山种参还愿、伐木工人转业守护山林。既为记叙文,必然需要记叙事件的变化发展:既取名为“图”,也必然需要展开图景的具体描写。有记叙,文章才有波澜;有描写,文章才能生动,二者缺一不可。

今年北京卷记叙文题目在命题形式上依然承继传统,不仅在故事内容指向上具体清晰,也明确地告诉考生故事所表现的主题,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是记叙文的灵魂,故事的构思设计应该为表现主题服务。因此,在写作中,无论是记叙的事件,还是描写的图景,都应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开。当然,过往的错误、当下的争执、对未来的担忧都可入文,但若笔墨集中于此,恐难合题意。另外,考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存在高下之分、天壤之别。如果只停留于自然美景的展现而缺乏人与自然的互动,怎称得上“和谐相处”呢?假若只有人类对自然一厢情愿地奉献,或者自然对人类既往不咎地给予,又如何算得上“和谐”呢?因此,“和谐”必定是双向的。人类热爱、珍视脚下的土地,土地总不会亏待人类:把青春留给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定能让梦想结出硕果。人类与自然在互动中共生、共融、共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相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向我们展示了引领未来的六种基本能力,其一便是故事力,即用贴近的故事解释抽象的分析,使人易于理解,使物脱颖而出。近一个世纪以来,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指引着社会发展,但如今,这一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如认知学家罗杰·尚可曾言“人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人类也更习惯于通过故事来获知意义。每位考生的经历、性格、兴趣各不相同,并不一定都喜欢并善于分析说理,那何不另辟蹊径,尝试去挖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此处更有一番天地,等待你来开拓!

绿水青山图 北京一考生

我父亲退休前,是美术学院的教授。现在年过八旬的他却突然回到了四川老家,看护起老家青城山上的树林,并时常绘画自娱自乐。他还常跟我说,要画一幅长卷《绿水青山图》来记录老家青城山的景色呢!

对于父亲回到老家看林子这件事我并不支持。八十多岁高龄了,为啥不住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里,非要去山里看林子呢?享享清福,多好!所以,这次我借着回乡探亲的机会,想把老爷子劝回城里来。

看到我突然出现,父亲十分惊喜。他又苍老了不少,老家的“贫苦”生活让他消瘦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手也像桦树皮一样干枯了,但他精神很好,声如洪钟,笑容满面。

我们父子二人拉了半宿家常,很晚才休息。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便叫我起来,说要我与他一起去山中走走。我本来不愿去,可看着他坚定的目光,听着他那坚决的语气,我妥协了。

走在青城山的小道上,父亲兴致很高,不停地讲述我小时候常听的神话故事。他一会儿摸摸这棵树,一会儿指指那株花,好像青城山是他的老朋友。我对这千篇一律的风景没什么兴趣,随声附和着。

走了一阵子,我有些累了,想休息一下,前面恰好有一潭水,我们便一同坐在水边的石头上歇脚。

不知怎的,这潭水一下子迷住了我。潭水很清澈,水中的鱼儿四处游动,顽皮可爱,而水面是平静的,湖蓝色的水面映着树的倒影。四周的竹林沙沙响,更增添了几分幽静和平和的气氛。正如一句诗所描绘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我心中那浮躁的“毒龙”,也被这景色“降伏”了。

山上的道士也在旁边汲水。他们用木桶汲水,动作很轻,偶尔汲上来几条小鱼,他们又温柔地将它们放回去,神情庄严平和。那时,我觉得他们仿佛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儿子,明白我为什么在这里守林子吗?我看见这水、这山,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心,那么幽静自然。”

他指了指潭边的石碑,上面刻着几个大字:人心归处是自然。父亲问我:“绿水青山中,人心归于自然。若这绿水青山没了,人心归于何处?”我静坐潭边,无言以对。

我不再张罗着接父亲回城里了。我想让他在自然中作画,找寻自己的心灵归处。那幅《绿水青山图》终于画完了,而画面着力凸显的,正是那方大水潭,潭边,还有几位汲水的道士。看着这幅画,我心中蓦地一暖,眼角淌下一滴泪来。

名师点评

本文叙事清晰,语言流畅,且欲扬先抑,比例得当。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文中既有对父亲的形象塑造,也有“我”的成长感悟,父子互动中推动情节发展,交流中点明文章主旨,自然晓畅,值得学习!另外,考生对主题的挖掘也相当深刻老练。当众考生停留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层理解时,本文作者已能深入心灵世界探究原委。“人心归处是自然。”“绿水青山中,人心归于自然。若这绿水青山没了,人心归于何处?”三言两语间,即将文章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不得不令人赞叹!

(朱倩)

绿水青山图 北京一考生

我是一只白海豚。

我的家在珠海口。

2016年,我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和我不一样,他们有两只脚,在岸上来来回回,穿着奇怪的装束,做着奇怪的事。

我以为他们只是游客,来看看这片海,来看看我的家。一天,我在海底撞上了一个粗壮物体,脑袋被撞得生疼,我从未见过这类物体——它们坚硬、高大又厚实。我发出叫声警告它们,换来的只是听不懂的轰鸣声。联想起曾经见过的那群两脚兽,我心里更困惑了: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试探性地将头探出海面,巨大的阴影将我包围。轰鸣声震耳欲聋,海水掀起波浪,我努力地游到阴影外,想一探究竟。

“看!是海豚!”上空传来一声惊呼,我被这突如其來的尖叫声吓得钻回海里,他们……在叫我?

我心中疑惑,叫来兄弟姐妹们和我一起,壮着胆子再次探出水面。

“一大群海豚!”有个人叫道。我看到那只两脚兽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欣喜。他急急忙忙地跑了。

糟了!不能与两脚兽碰面的祖训闯入我的脑海。他们是会杀害我们的!那只两脚兽一定是去寻帮手来杀害我们了!我赶紧警示同伴,潜入海面下。

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穿戴不同的两脚兽,似乎是他的首领。我心头一紧:我的末日要来了。

可奇怪的是,身边巨大的轰鸣声消失了,领头的两脚兽脸上似乎露出和善的笑容,难道……

很长时间过去了,两脚兽并没有伤害我们。轰鸣声时有时无,海面下的粗壮物体再也没妨碍我们的生活。我仍然偷偷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他们称它为——桥。

他们的造桥工程时断时续。当我们靠近时,桥上的两脚兽望着我们笑,他们手中的怪物停止了运转;当我们游向远处时,许多两脚兽在桥上走来走去,那些怪物又开始运转起来,发出轻微的响声。

两年后,两脚兽的桥造好了。他们站在上面欢呼雀跃,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不必在意那条祖训了,我和同伴们也跃出水面,一展英姿。

蓝天绿水,他们在桥上笑,我们在桥下闹。远处的大山爷爷也欣慰地摸了一把蓝绿色的胡子。

好一幅绿水青山图!

听我的同伴说,他们管它叫——港珠澳大桥!

名师点评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形式来讲述故事,巧设悬念,层层展开,引人入胜。作者选择白海豚的视角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细腻真实,别具一格,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故事选材也尤为令人称道,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是2018年的热门话题之一,考生推陈出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运用这一素材,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朱倩)

绿水青山图 赵鸿灏

“咱们挖条水渠吧。”

这已经是村主任老黄第三次跟我说这句话了。我跟着老黄蹲在村口的土坡上,回想着村民们为了几口水就要去几十里外的河里挑水的辛苦日子,我叹了口气:“挖吧”。

“铛!”铁锹重重地敲在了岩石上。“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了!”我握着手中的铁锹绝望地说。只见老黄默默地蹲下,用他那皱纹密布的手摩挲着地面,慢慢地,一大块岩石露了出来:“这下面全是岩石呀!”刹那间,我分明看见老黄明亮的眼眸一下子黯淡了下去,我焦急地问:“那咋办?”老黄没搭话,伴着夕阳的余晖,默默地站起身,朝村子的方向走去,只留下嶙峋的背影。我们只得无奈地放弃。

不知哪个村民泄露了消息,第二天,一个老板便千里迢迢地赶到了村里,直奔老黄家。当时,我正跟老黄聊天儿,眼看着一个西装笔挺、油光满面的客人走了进来,他说:“听说你们想挖一条水渠,但是碰到了岩石?”老黄疑惑地点了点头:“是呀。”“好办好办,这岩石呀,就经不起炸,我可以给你们弄点儿炸药,不出一周,这水渠就能给你们弄好!”一瞬间,老黄的眼睛亮了起来。我赶忙问:“那您的条件?”“嗨,好说好说,我给你们修水渠再修条路,你们把村里黄杨树的砍伐权给我,再允许我在这里盖个加工厂就行。”话音未落,老黄的眼神又黯淡了下去。我赶忙拉着老黄出了门:“我说老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树砍了以后还能再种,这炸药走了可就没有了!”老黄瞪了我一眼,便转头望着那片黄杨树,半晌才开口:“小李呀,这些树,在这片土地上长了几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它们是祖先留给咱们的宝贵财富,但不光属于咱们呀,那是属于咱们子子孙孙的财富。是,咱们没有工具,咱们没有钱,但是咱们有力气,至少凭咱们还能守护住这片绿水青山!”我只得作罢,草草打发走了那个老板。

多年后,水渠终于通水了。还是那个小土坡,我和老黄蹲在上面,听着四周的虫鸣鸟叫,望着村子周围高耸茂密的黄杨树,老黄感叹道:“听说那个老板在隔壁村开了家木材加工厂,那儿的黄杨树都被砍完了,年年夏天都闹泥石流,人都快没法儿活了。”我也不无感慨:“老黄,你是对的,咱这幅绿水青山图,给我多少炸药挖多少条水渠,我也不换!”

水渠里的水缓缓流淌,淌过了阳光下碧绿的树林,淌过了潮湿的泥土地,淌进了村里,淌过了每户人家,直映着村民们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直入主题,寥寥幾笔便交代清楚故事背景;中间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扣题自然,有一定的构思设计能力。文章描写生动细腻,我们透过老黄的眼神便能发觉他的内心变化,而“默默地蹲下”“皱纹密布的手摩挲着地面”等细节描写符合人物身份,颇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可惜第四段仅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稍嫌单调,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描绘偏少,这些方面多加些笔墨,表现手法再多样些,文章会更上一层楼。

(朱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