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鲢鱼汤

作者:金依诺

写作感言:

于一个恰然之时,我偶遇了大山间孩子的故事。他们仿佛总是蓬头垢面,满身尘泥,经受着山林间风雨的浇灌。故事里的“我”带着这碗鲢鱼汤的回忆,在陌生的城市里踽踽独行。这碗鲢鱼汤,也许不仅是爷爷的祝愿,也是大山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祝愿。

而孩子们爱的,是这山间猿声的哀啼,是“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自然,是哪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也要努力生存的勇气与清淡。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在宿鸟声中轻掩柴门,待到明日,再送出梦想的馥郁 清芳。

胃很空。

又是刺眼的阳光撒进平房,连潮湿的被褥都发出腻人的汗味。窄窄的屋子包裹在一簇日光里,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孤独的清晨。胃持续收缩,昨夜又是一个饥饿的夜。我是大山的孩子,想喝一口热热的鲢鱼汤。

昨夜的梦啊,是少年的我。站在大山口,从远方而来的汽车轮胎与山地摩挲,我挥挥手:大山,我走了,不带走你一片云。我很幸运,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他们送我去上城里最好的中学。“孤独是属于兽的一种珍贵属性,象征着独来独往的自信与勇猛。”我是大山的孩子,学不会城市的似水柔情和摩崖石刻的尖锐。汹涌的壮志躲在阴影下,孤独的缺失感总让少年无助地崩溃。我没有克里奥佩特拉的明艳风情,却最终让安东尼的泪抛洒孤独的痕迹。大山,我会回来。

于是,在温暖的初秋,我穿着草鞋在操场上奔跑。晚上去吃校门口的麻辣烫,清汤、小火、桂鱼、胡椒粉,再来点章鱼丸子。胃好似青春期的萌动,荡漾着一圈圈的思念和欲望。不过是一碗淡淡的白水、烧过头的桂鱼肉、半盅瓷碗、一副碗筷,余下清风和你我,小小的鱼丸大大的梦。面前的鱼汤未免乏善可陈,缺乏山里那碗鱼汤人人吆喝的热气,没有姜片、葱段和菌菇,清澈汤水一望见底,只有胡椒粉在游泳。我喝了进城以来第一口鲢鱼汤,又开始想念大山的味道。在这座孤独的城,旧时温情的鲢鱼汤都显得单调。

“踏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二十岁。”

却又是那么忆起你的,那段鱼汤浓稠的大山时光。

回忆里是童年的我,费力地撑起身子,到门前河边胡乱洗了把脸,要去镇上的初中上學。几十里的山路,昨夜刚下过雨,深一脚浅一脚留下36码的脚印,这是爷爷的杰作。

“崽啊,来吃饭喽,有你最爱的鲢鱼汤!”爷爷很欢快,即便他的儿子长久外出打工——他成为大山里的空巢老人,我是留守儿童。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曾哭过。“来了。”我趿拉着爷爷编织的草鞋,鲢鱼汤的气味唤醒了渴睡人的眼,熟悉的温情钻进鼻腔,深情的气味在脑海中回旋,“轰”地爆炸出烟火。

浓稠的鱼汤呈现纯白的光辉,青青的野菜和嫩山菇是大山的馈赠,洒上家酿的黄酒和一点点雪花样的细盐,葱段就在鱼汤上奔涌。木勺便漾出千丝万缕的馥郁清甜,桂鱼的肉质柔滑鲜嫩,仿佛味蕾都在炸裂。我幸福地眯起双眸,眼缝间是爷爷大笑的脸,热气蒙蒙,连泛黄的牙齿都显得 可爱。

热乎乎的鱼汤顺着口腔滑入肠胃,暖盈盈的,是太阳从深情的汤碗中跃出,裹挟些许慵懒的气息,然后被茶几旁跷着二郎腿的小小少年捕捉,眼眸就成了月牙。

爷爷在初秋走了,留下一双刚编好的36码草鞋。后来的后来,我进了城,再没喝过那碗鱼汤。

如果可以,在秋天逝去,秋风也为你送别。

时间过了太久,暮年的我站在这大山口:怀旧是路,泛舟是水,马尔夏斯的芦笛一直在吹。我奔向这片大山,就像奔向从前的我。大山仍是记忆中的模样,饮不尽的山泉猎不尽的珍馐,初秋正是开食桂鱼的好时候。我做了记忆中的那碗鲢鱼汤:笋片、黄酒、细盐……一样不少。气味是蜂蜜的浓厚,我是嗜甜的归人。飘香的汤汁浓稠得像是地中海的棕榈油,葱段蹦跶在铝锅,蒸腾在大山沃泽的润土与一片片爽滑脆嫩的土豆“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一丝一缕是我对大山的恋情。

我请了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少年来品尝,汩汩的汤汁浸软了心肠。轻盈的云总爱拍在少年的脸上,胃被填满的感觉让他们不住地叹息。这碗记忆中的鲢鱼汤是我克制的祝福。愿你们有灿烂的前程,愿你们不受饥饿的困扰。少些挨饿的少年,多些幸运的我,连大山都在微笑。

后来的事,也仿佛顺理成章。我资助了那几位喝了鲢鱼汤的孩子,送他们去城里上最好的中学。也许未来会有孤独的寂寥在发酵,也许有麻辣烫的温暖来熏陶,他们还是他们,我还是我,大山的孩子,永远大笑。

今夜的胃是满的,明天的清晨有鲢鱼汤在飘香。

大山,晚安。

老师细评:

这与其说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一封信笺。“我”将这封信用鲢鱼汤贯穿了大山的童年、城市的少年和回到大山的暮年。作者清晰的文思传达了她浓郁的乡土情怀与对大山孩子奋发的正能量的礼赞。文章揭露了当今社会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其中幸运的“我”的一生。在这座孤单的城中,少年的“我”享受着一人食的孤独,于是满是温情的回忆带给他满是温情的鲢鱼汤,面前这碗清冷的只有胡椒粉的鲢鱼汤将记忆带到了从前。信中幼年的“我”——深山中的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我”记忆中的童年,更是渴求教育、渴望在外务工的父母的留守儿童,是千千万万个境遇相同的大山孩子的童稚话语。暮年的“我”资助那些挨饿受困的大山孩子,并期冀他们能够和自己一样,走出大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全文的主旨在于传递这样一种信念:即便是大山里的孩子,即便当代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甚嚣尘上,每个孩子都应有最朴实的生活、最遥远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同时,成人后的你更应回报这个社会,回报这个充满温情鲢鱼汤的菩提世界。这封信让大山这样的“老东西”焕发了新的生机,是对山河弥久的爱恋。

(指导老师:华慧慧)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