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黑羊的困境与超越

作者:张紫腾

当一只黑羊身处雪白的同伴当中——或许有一瞬它觉得,它们并非它的同伴——它感到扑簌的孤独。牧羊人说,等它长大要卖了它,便可拥有一批纯白的羊群。一场暴风雪后,牧羊人却凭借着它醒目的黑色找到羊群,黑色的突兀感此时不再以自卑的面貌显露,而是被重新定义与审视。风雪来临,这是黑羊实现超越的机缘。

黑羊与白羊的“分别”,本无须多言,而白羊成为群体,黑羊以个体的姿态站在对立的一端,这种差异在牧羊人的眼中转化为“分别心”。若“分别心”泯灭,差异的存在便合乎情理——所谓“存在即合理”,而牧羊人对美的诉求在于“消除”,消除突兀以达到齐同的美感,正如罗丹听到布尔德尔对巴尔扎克像双手的赞美后摧毁了这最突出的部分。罗丹的“消除”,同样意在保持整体。正是这样一种力求消除独特,缺乏包容的意识,将始终被排斥在外的黑羊推向更远的边缘。

很难说黑羊被卖出去后会不会有叱咤风云的一生,然而人类与黑羊在力量上的不平等,使得在自然秩序中前者永远处于上风,居于统治地位,进而剥夺了后者对自身命运进行安排的自由意志。对一只被安排在丛林法则中的黑羊而言,拒绝变更,接受既定命运或许不失为获得安全感的方式,羊群与牧羊人的关系转换,与《自私的基因》一书心有戚戚焉。

从黑羊命运的设想中回归,在风雪来临之前,我们看到的仍只是一只处于现实边缘的黑羊,在这里,明日世界无须揣度,无须堆砌任何幻想。在相对主义者看来,白羊群体无意识地规避分歧,相对而言便孤立了黑羊。至此,羊群成为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不同点在于,牧羊人选择权力凌驾于羊群之上,成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宏大而不可违逆的“绝对精神”的存在,进而指向宿命论调。而随着理性时代早在十八世纪开启,如今我们并非真正身不由己,面对众多与己相异的面孔与道路的抉择,自由意志激励着我们面不改色、矢志不渝,这便是我们优于羊群之所在。而不论雪白羊群还是芸芸众生构建起的社会文明,也不论群体处于过去还是将来,大的趋势与方向仍是众生起舞、拾众而歌,普遍的认同裹挟着大众前进。在这种普遍的潮流中,平庸与同质是常态。王小波在《白银时代》中一针见血:“将来的世界,是白银态。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更热。”

而一只黑羊拒绝媚俗与妥协。意识到自己与所处环境不相协调,正如加缪描述荒诞感时所说的“演员与布景的分离”,或许便成为自我埋葬其中的荒原。荒原,作为懦弱者的精神面貌已经芜杂,相反,无畏者的“大勇”在于守望,“真正的努力在于尽可能地坚持,在于仔细考察这陌生的国度的怪异的草木。持久性和洞察力是这场荒诞,希望和死亡相互辩驳的不合人情的游戏中享有特权的观众”。一只黑羊所代表的特立独行者,于等待来日的漫长岁月中,承受着煎熬,而又固执地不肯放弃。独行者守望那场吹彻山野的暴风雪席卷大地,赋予自身的独特性以肯定的意義,彼时沉舟侧畔千帆竞逐,枯树重回春色,“昨日的刻骨已盈余,待城中换季,便已失去深意”。以往的郁结在自身价值的彰显下已无关痛痒,原本僵硬的秩序与审美被打破,无序与有序开始交替,衍生出无限可能,在将来的时间中形如闭合的圆环周而复始,却一遍遍解构曾经的悲情、以往的寂寞,它告诉耐心等待机缘而不抱怨的人,这漫长的坚持并非无益。

不同于策兰的“我知,故我等待”,黑羊不会预知暴风雪于哪一天降临。我们相信莫测的未来悲喜参半,正是在看似无望中,光明的烛火经雨泣风号而不熄灭,催促着灵魂的上行,原本被排斥的个体实现了自我的超越,铺展开一条泯灭分别心和消除不协同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边缘人从深渊的角落乘风而起,顺势而发,向中心突破,建立一个足以包容自我价值的审美标准。借此,一只黑羊可以在白羊群中不卑不亢。

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人感到自己是一只处于一片雪白中的黑羊,并可能随时被生活的洪流所抛弃。与其在类似堂·吉诃德的风车的假想敌无意识的排斥下苟且,顾影自怜,不如将自我与环境的疏离看作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举手向苍穹,并非为了手摘星辰,而是需要这个不媚俗的姿态。”这个伟大的姿态支撑起伟大的灵魂,于白银态的平庸社会发出强大的感召,不呼唤任何超能的上帝,不悔恨此生命途多舛、栖迟已久,而是与时间之河对岸的所有可能性遥相呼应,纵使机缘到头来是泡影,贯穿此间的执着努力,却未曾辜负天地间的那一芥生命。是以无憾。

编者梳理

◎几个联想·观点

·那些富有个性,被认为是“异类”的人们;

·“异类”与普通人;

·“异类”美好;

·个体作为“异类”的一面。

◎几个联想·成语

·鹤立鸡群

·曲高和寡

·特立独行

·我行我素

·孤立无援

·异军突起

写作构思

首先从黑羊的角度设想这样的处境,并分析意外的结局对黑羊带来的影响——实现了超越。(如果说开篇这么写是属于“一竿子插到底”的论断,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则可视为顺着竿子慢慢上溯,并加上“节外生枝”,多问几个为什么,会怎样,该怎么办。)

我先从最初始的矛盾开始思考。黑羊白羊的不同之处即矛盾对立的双方,这种差异被白羊群体战胜黑羊个体的数量优势放大成黑羊的劣势,这是站在羊群一边看。之后是换位思考,从牧羊人一方看牧羊人想法产生的缘由:消除突兀,实现齐同的美感。这应当是人类的本能做法。而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是群体排斥异己,没有包容。这是黑羊目前命运的走向。

接下来设想黑羊的另一种命运,由此追问:它有可能摆脱困境吗?人类的强大力量足以破坏牲口的一切利益,所以并非它想要改变就能改变。换另一个角度想,它或许还心甘情愿以此为代价获得安全感。由此联想到生物几千万年演化史上的这种关系转换。

从设想回到现实处境,慢慢往大一点的层面过渡:羊群无意识的行为隐喻人类社会。接下来写人类社会与羊群这两个组织体系的不同点:前者起码有自由意志可以做出改变,而后者身不由己(“这便是我们优于羊群之所在”)。写了不同再写相同:大的趋势是什么——是平庸、无差别、同质化,由此想到《白银时代》。分析完大趋势还应该看小的个体的具体选择,因而提出这只黑羊应当拒绝与群体妥协让步,而要持久地坚定自我。紧接着点出隐喻:这样的黑羊代表着特立独行的勇者,承受煎迫感。对于我们而言,在无望中要坚信未来的道路有光明,边缘人也可以不卑不亢。

老师点评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确实,就如他的文字一样,张紫腾同学也是清丽秀气,深邃睿智的。

很难说,材料中的“黑羊”这一典型物象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启发了作者联想到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著名同题小说《黑羊》。但如果将两篇作品比照阅读,就不难察觉二者在表现主题上隐隐的内在关联。如果说卡氏在作品中运用隐晦的寓言的表现形式,通过叙述一个拒绝与普适价值相妥协的好人在一个人皆为寇的国家逐步走上灭亡的不归途,来反向推理人类社会的分化、恶的形成过程、孤独的个体在群体裹挟下的脆弱无助等等主题,那么,本文则是对个体异质性应当如何葆有的正向阐述。

对于像“个体”“自我”“存在”这样具有谜一般的诱惑力却又近乎无解的永恒命题的追索和尝试做出解答,无疑超出了一个中学生所能拥有的知识储备和固有经验、人生阅历。所以,第一次阅读到这篇习作时,它所带来的强烈震撼感首先不是出自作者那种可称之为“闳中肆外”的辞章、惊鸿游龙般的气势,也不出自在文字中随处可见的广泛阅读与思考的萃取物,而是来自整篇文章展现的那样一种郁郁葱葱的勇气,或者换用一个更准确的词——英气。这种雍容肃穆而又激越铿锵的“气”使得通篇文章在沉着冷静的条分缕析之余,倾注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像一纸宣言,昭告着一个沉思者“举手向苍穹”的不媚俗姿态。

“分别心”、丛林法则、《自私的基因》、“白银态”社会、绝对精神、超验……这些可能让一般的考生目瞪口呆的词汇,对作者来说似乎是信手拈来,乘奔御风。虽然我也曾私下和作者探讨过这篇文章,他对本文的不甚满意之处在于文章有“刻意拔高”之嫌。诚然,有些时候对于某些高级词汇的罗列和分析缺乏有可能导致“炫技”“炫知”之弊;但在我看来,这一小小的弱点和缺陷也不过是受限于中学生所能有的视角之故。谁又能在短短千余字的文章中阐明黑格尔、加缪抑或王小波?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远超同龄人的知识广度与识见不可谓不蔚然大观,也让我们对他日后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对这些命题更透彻的解答充满期待。就如同加缪所言:“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人最大的使命就是认识到他的反抗,他的自由。”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这样的人之一,作者也将有可能躋身人类群星闪耀时。

意大利电影《豹》忧心忡忡地提出,“豹消失后的世界将由走起狗和绵羊取代”,而身为羊群中唯一的那只不服从的黑羊,“于白银态的平庸社会发出强大的感召”,接续从豹的时代传承而行将消逝的贵族精神?作者给出的现阶段的解释,让我们不禁要“向永不停止自我追问和求索的生命致敬”。

《易经》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豹群重临的将来,我拭目以待。

(指导老师:周 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