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又没颁给化学家

作者:未知

  2017年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瑞士洛桑大学雅克·杜波切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乔基姆·弗兰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理查德·亨德森凭借“研发出能确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冷冻电子显微镜”获此殊荣。

  解析诺奖诺贝尔化学奖,又名诺贝尔理综奖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因为他们开创的冷冻电镜技术帮助了生物学家。至此,被人们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再度标榜了自己的“不务正业”。 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本属“嫡传正宗”,但有趣的是,在各项诺贝尔奖中,化学奖一直表现出骨骼清奇的“跨界”特质:百余年来,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从1913年到1983年,几乎没有真正的无机化学家获奖。进入新世纪以后,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了差不多三分之二。这并不是诺贝尔化学奖为了颁奖而“凑数”的“抖机灵”。诺贝尔化学奖为何频频“张冠李戴”?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衍生了多门交叉学科。诺贝尔化学奖越来越“青睐”探讨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生物化学,就反映了化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也凸显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解析生命现象的巨大贡献。《科技日报》评论说,“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诺贝尔化学奖从来就不忘初心。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清了生物大分子,物理學家将生物化学推进了一个新时代。诺贝尔化学奖之所以显得如此“不务正业”,或许正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学科和门类之间其实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化学奖趣谈

  衣食住行中的化学

  尽管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研究饶舌又“高冷”,但该奖自设立以来,就在普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塑料袋到脸盆,从橡胶鞋垫到汽车轮胎,从尼龙袜到仿珍珠纽扣,高分子材料产品早已扮演起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重要角色。

  1.高分子化学:塑料袋

  1953年,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对合成高分子塑料的研究,也同样让他们共同获奖。而正因为他们的研究,使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推广普及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塑料袋的普及贡献良多。

  2.表面化学:人工降雨

  雨衣为什么能防水?有些眼镜为什么能防雾?洗涤剂为什么会有去污作用?表面化学运用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早已触手可及。1932年,因开创并研究表面化学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兰茂尔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获奖后,兰茂尔甚至在其发现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人工降雨的现实应用。

  化学奖得主传奇

  1.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若要为人类化学发展编撰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居里夫人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卷。1911年,她因发现元素钋和镭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8年前,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正是源于她的研究,医学界开创性地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2.绝妙的玩笑

  欧内斯特·卢瑟福作为一位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曾认为“物理学是科学,其他所谓的科学不过是集邮”。但生活总是充满惊喜和意外,1908年,卢瑟福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他“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适用话题】科学与生活;学科界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