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假装和新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熟

作者:张文晖

  作文君:当地时间10月9日午间,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得主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获奖理由是对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评审委员会委员表示:“塞勒的贡献在于让经济学更为人性。”他的主要学说是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与缺乏自我控制,著有《非理性行为》等。网友调侃,“评审理性地把诺奖颁给了一个研究‘非理性’的人”。你有没有一种“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几个字很厉害,但看到“行为经济学”就蒙了的感觉?其实,想要假装和新一届诺奖得主很熟并不难,看看这篇文章就好了。

  其实,想要假装和新一届诺奖得主很熟并不难,首先你需要了解以下这几件事。

  比如,他是个演员……

  老爷子出演过电影《大空头》,电影中他解释了“热手谬误”概念。有记者问这个理论对特朗普适用吗,教授表示,“我认为,我的好莱坞生涯对我获得诺贝尔奖有所帮助。至于特朗普总统,我想他还是去好好地看这部好电影好了”。

  这位“不务正业”的塞勒教授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74年获得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作为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驱,理查德·塞勒有点“另类”,他总是盯着经济学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然后开创性地将经济学与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研究。

  经济学家应不应该捡起地上的十美元?

  据了解,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类的理性、自私和趋利避害等心理如何影响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作为提出“有限理性”概念的塞勒就曾以身试法。他去芝加哥大学求职时,面试完经济学的同仁们送他出来,看到地上有20美元,塞勒毫不犹豫捡起来,结果大家都哈哈大笑:这是一场故意的测试。按照芝加哥学派的名言,地上有钞票经济学家也不会捡。因为如果是真的,别人一定早就捡起来了而等不到你来捡。好在这个小插曲最终并未影响塞勒的求职,不过这些看起来比较傻的事情恰恰就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果你丟了音乐会的门票还会再买吗?

  1980年,塞勒教授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账户,从而管控自己的消费。比如,你弄丢了800元的音乐会门票,即使可以再花800元买到同样的票,大多数人不会再买。但如果你没提前买票,弄丢了800元的购物卡,你还会继续掏钱买票听音乐会吗?大多数人都会买。这就是心理账户理论。在我们心里,音乐会门票800元和购物卡800元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娱乐预算,丢了之后再花钱就相当于16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而购物卡虽然丢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娱乐预算,我们仍可以继续花钱听音乐会。同样是丢了800元钱,但却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决定。因此,在人们心中的确存在着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

  研究“非理性”的塞勒教授花钱理性吗?

  今年的经济学诺奖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获奖后,有人问塞勒教授怎么花这笔钱,这位研究“非理性”的72岁老人幽默地回应:“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是直通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