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危机反思:是“芯”痛,更是教育之痛

作者:欧欧

【适用话题】 尊重人才教育导向职业选择

中兴危机,福兮祸之所倚,至少让我们看到,什么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还是互联网经济?茅台还是《王者荣耀》?共享单车还是外卖?都不是。教育、人才、科技才是。

未来的“中国芯”能不能制造出来,全看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学生了。这几年,创新、创客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好现象,说不定未来中国的微软、英特尔,就诞生于这里面。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创新之路,似乎越往上走越窄,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还在耳边回响。身边一位老师曾经纳闷地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英数理化乃至音乐、美术都纳入中高考了,为什么唯独我们的计算机科学是被忽略的?学生都不愿意学了。

这些问题让我想了很久。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成功的普遍定义。“考什么学什么”,计算机不用考试,全凭兴趣,在升学压力下,你猜会有多少人主动选择去学?

更不用说在国内一直受到“歧视”的职业教育。不是计算机不重要,不是职业教育不重要,而是教育变得功利。中国大学有近3000所,高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全世界第一,厉害吧?可看看周围,为何至今我们依然觉得缺人才?

功利的教育,恐怕只能培养出功利的人。金融赚钱,都跑去做金融;互联网赚钱,都跑去做互联网了。谁愿意顶着211、985的光环,却拿着一份羞于启齿的工资,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或许不会成功的大事?

我们这个时代要宽容出错,包容失败。尤其是对那些真正一心在高精尖领域钻研的人,起码要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应有的尊严和尊重,不能光叫好,却留不住。

(摘自微信公众号“名师说”)

【素材分析】科技的競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研工作投入精力大,时间多,收获成果的周期长。漫长的研究过程,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与韧性,同时也考验我们全社会的耐心与支持。我们要给予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最真诚的尊重,要穿越功利的喧嚣,还科研以净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