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宸写在世界读书日:人人烦鸡汤吗

作者:张皓宸

【观点引路·自我】歌德曾说:“一旦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也就失去了一切。”张皓宸曾经因温暖的文字被人认可,现在又因此被人质疑这些文字其实是没用的鸡汤。但张皓宸不这么认为。这些文字是属于他的感悟,也是他生活过的痕迹。在他看来,属于自己的才能是永恒感人的,又何必要因为一时的怀疑而改变呢?

【适用话题】治愈 标签 时代使命

因为喜欢写故事,成了作家,因为没着调地画画,成了创意插画师。

写东西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长久的兴趣。但这两年,好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这种温情脉脉的文字,更喜欢特别辛辣的,直击生活痛点的东西。所以,对于我来讲,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质疑。很多人都在批评那种温暖清浅的文字,说它们只能给人带去三分钟热度。但是,我自己有一个态度,就是我并不觉得三分钟热度是一件坏事。

其实人的一生很难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里,获得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们很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热血和温暖,去迈出一小步,完成一个小的目标。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是,比如说因为我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学生,到周六的时候,可能以往她就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才起床,但是突然想到,皓宸书里面有一个角色,每天早睡早起。有一天她就很用力地爬起床,然后去浇花,去写东西,去看书,干了好多事情。

所以我发现很多时候,人生的这种小的改变,就是靠所谓的这种三分钟热度带来的。很多时候,面对做和不做这种选择题的时候,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三分钟的心头一热。

我一直觉得鸡汤永远只是一个标签。它内在的核心是疗愈性、治愈性的东西,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影像、剧集。其实这个东西存在很久了,大家仔细想想。

在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诗歌就是那个年代的鸡汤,这些诗歌会变成他们表达自己感情的一个出口。80年代的人,他们看《灌篮高手》,只要一听到那个主题曲,浑身就充满斗志。90年代出生的会听周杰伦,一想到那个青春时代,就给他们很多动力。我觉得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一定意义上的鸡汤,只是它变了很多很多的方式,来推到你面前。所以我觉得鸡汤是每个时代的记忆,只是刚好放到这个时候,因为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再加上自媒体的兴起,所以鸡汤变得没有门槛了。

其实我发现大家在讨论的、在嫌弃的,不是这些疗愈性,而是这个标签本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说,我好烦鸡汤,但是鸡汤一直存在。你去书店,永远看到这类型的书,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然后在朋友圈当中,你在表达一些反鸡汤的东西,但随时随地,在任何场合,任何地方,又能再刷到这些鸡汤。

我在写这些疗愈性、治愈性的文字的时候,有人会粗暴地把它归结为“鸡汤”。所以我一直在问,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時代的作者有不同的境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表达使命。其实作为一名青年作家,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只希望为行走在这个路上的人,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带去一些暖意,一点感动,一点鼓舞。

我觉得这是我身为文字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进步和努力的。

(摘自《新青年》第17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