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文阅读板块备考指津

作者:孟晓东

一、文言文阅读

1.明确要求,抓牢重点

考生应以上一年度使用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样本,进行针对性训练。使用全国卷的考生,要重点研究人物传记的阅读,牢牢把握人物传记的阅读考查规律。目前,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选自“二十四史”。阅读中,除了古汉语字词、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考生“读懂”文意的主要障碍,就是对史实、典故、背景等知识的不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可以适当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进行针对性阅读训练。在阅读这类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将文章内容与具体的历史时代、历史人物、重要史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分析的习惯,建立起“文史”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了解史实、积累典故,逐渐建构起自身的“文史”知识体系。

2.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高考文言文阅读,是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度”,根本在于考生“读不懂”或“很难读懂”所选材料的意思,如果考生能够“读懂”或“大致读懂”文意,将大大减小失分的几率。因此,考生在备考中应该注意积累一定的汉语知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培养语感,逐渐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尽管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并非来自教材原文,但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并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建立在长期且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学习、掌握、积累大量的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善于借助工具书,学习及运用文言文阅读的增、删、移、换、补等方法,初具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逐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进而逐渐养成识读、理解、分析、鉴赏、反思等文言文阅读能力。

3.放眼课外,扩展视野

文言文考查的都是课外文言文,考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拓展文言文阅读的视野。比如,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不了解,就会影响文言文阅读的质量。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充分借助各种课内外学习资源,如课外书籍、网络学习节目、影视作品、传统文化活动等,尽可能地多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生活形态、地理环境等情况。

4.针对训练,提升思维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不仅考查阅读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读题”、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读题”为例,“读题”不仅要读题干,还要认真阅读试题中各选项的内容。通常来说,文言文阅读选项中常常会故意设计一些张冠李戴、陈述对象错误、时间错乱、条件与结果不相符的选项,来干扰答题者的思维。考生在“读题”中,要学会理性辨析,注重逻辑与推理等,以便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判断作者的命题意图,排除干扰。

二、古诗鉴赏

对于古诗鉴赏,首先要做到准确把握古诗情感基调,其次要做到答题规范,如果答题不规范,漏掉要點,失分必定严重。

1.知人论世。 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结合作家的身世、遭遇等信息来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胡乱作答。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4.前后协调。 答题时还要注意前后不同问答之间的协调性。如在不同的问答中对景的特点与情的基调分析是否协调,如果前后不同问题的答案之间矛盾,则答案肯定出错。

5.规范作答。 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要灵活运用;要注意评述结合,不能光“述”也不可光“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准确记忆是正确默写的基础。当然,有了背诵的基础,在默写时,仍然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防止出现失误。

1.领悟含义。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理解“心底里生出了幽幽暗恨,这时候无声胜似有声”这一具体含义,就有可能把“幽”错写成“忧”。

2.注意难写字。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中,“鹜”就极易误写,必须在复习中反复多写,强化记忆。

3.留意同音。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或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知其音,更要知其义,以免写错。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很多考生就容易把“作客”误写成“做客”而失分。

4.留意通假。古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现象,如果不注意掌握,就会因读音要按照本字读而写成本字,从而出现错误。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很容易把“景”误写成“影”。

5.留意词序。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稍不注意,就会囿于习惯,而把“雨打风吹”写成“风吹雨打”。

6.留意细节。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其中的“矣”字,很容易失误。

7.重视书写。默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