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思维:快速阅读的 发生器

作者:费明富

扩展语句,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嵌入式,即通过给被扩展句增加定语、状语成分,延长语句,丰富内涵。一种是附件式,即借助举例、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侧面烘托等手段阐释并丰富被扩展句的内涵,让抽象的语句变得具体可感。前者能显示作者使用长句的能力,后者能展现作者构段的智慧,其中被扩展句和其后的扩展成分便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扩展组织。

诗歌中有扩展,如“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这里的被扩展对象是“茫然”,扩展它的材料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用“渡黄河”“登太行”两种遭遇将什么事情都无成的茫然心情写得具体可感。用诗歌术语来说,这样的扩展让语言有了一种意境美。

古诗有,现代诗歌也有。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被扩展对象是“往昔峥嵘岁月稠”,而“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扩展,从而让“往昔峥嵘岁月稠”变得意义明晰,具体可感。

诗中有,文中亦有。议论文中最为显著。如彭程《尺度》中的一段: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

这个语段就是一个扩展组织。被扩展句是“(尺度)不时会有意外”。作者先是举例,举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举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用来证明“(尺度)不时会有意外”情况的存在。这是摆事实。而后是讲道理,引用梭罗的话以揭示“(尺度)不时会有意外”情况存在的背后道理。

议论文中有,散文中也有。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如此一口气,写出六个“譬如”的,在文學作品中属于罕见之事。作者为何要如此密集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或许不能明确其具体的考量,但是,我们阅读这六个“譬如”连用则分明能感受到这样写的诸多好处。首先是它的直观冲击力,已经能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这多个“譬如”或由其领起的六处场景的看重,感受作者发现这些客观存在时的某种顿悟和惊喜。再读,则感觉这六处场景,都可谓是诗情画意兼在,而且它们不重复、无交叉。第一处着眼于色,“灿烂”一词写尽了作者心头的温暖和希望。第二处着眼于声,以有声衬无声,写尽了天地之间的苍凉,也写尽了作者心灵空间的寂寥。第三处着眼于形(行踪),写出了作者思维的跃动和悦动。第四处着眼于形(形象),写出了古柏的超越与淡定,见证着人们的悲欢离合。第五处着眼于味(夏季的味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包括曾经的美好,曾经的不变。第六处也是着眼于味(秋季的味道),让读者感受四季更替的永恒。这六处,从不同角度而聚焦到一个中心,从而有力扩展这一中心——“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样的扩展语段,章法严谨,看似信手拈来,却原来如此匠心独运。

当然,扩展组织中的被扩展对象和扩展语句并非都紧邻出现。如鲁迅《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被扩展句,出现在结尾段,而扩展该句中“要这人沉着,勇猛”和“(要这人)不自私”却不在同一段落,也不在紧邻段落,而在“他占有,挑选……”之前的那一段落。如果我们不懂这样的间隔,就无法将它们视为特殊的扩展组织,也就不能快速感知文意。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