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18分钟给一首诗

作者:马亚伟

台湾作家蒋勋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想,一天24小时这么漫长,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用这18分钟,让你看见满山杜鹃染红的春天……”

留18分钟给一首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是,每天行色匆匆的你我,总是风驰电掣的样子,脚步飞快,甚至连眼神都是飞快的,有谁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们有一百个理由忙忙碌碌,忙着奔走在各种热闹喧嚣之地、名利交易之所,还为自己戴上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努力创造辉煌有价值的人生。密不透风的生活中,我们好像连停留片刻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上紧发条,觉得浪费一秒钟就是虚度人生。人人都不容易,我们忙啊,忙发展、忙赚钱、忙人情往来……各种忙纵横交错,织就一张密密实实的大网,我们陷在网中央,无处可逃。这个网,何尝不是一个“茧”?

我们有一百个忙碌的理由,却找不出一个理由为一首诗停留18分钟。可是,你留心过吗,“忙”字意味着“心亡”,心死了,你创造的价值再多,得到的不过是一座荒山,纵有重峦叠嶂、悬崖峭壁,也不过是萧索荒寒的风景。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我以为,留18分钟给一首诗,其实就是留18分钟给自己的心。

一首诗,意境美妙,意蕴深远,能够给人无限遐想,也能够让心安宁下来,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美好和浪漫。没有什么,能比一首诗更让人静下来了。一个人只有静下来,才能直面自己的心灵,审视麻木疲惫已久的灵魂。

18分钟,相对于漫长的24小时来说,够短暂了。我们的心需要沉淀和洗涤,为灵魂沐浴,应该是生活的必修课。不必太长时间,18分钟就足够了。18分钟,诗歌优美的语言和韵律抚慰着疲倦的心,整个人慢慢放松下来。渐渐地,心上的尘埃散去,心灵重新洁净。这个过程,是放松也是自省。如果没有为灵魂沐浴的过程,人就会迷失,找不到启程的地方,也看不清前路的方向。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留一段时光给自己的心。留一首诗,或者一杯茶,一首轻音乐,如此等等,世界上有那么多能够驱除疲惫、抚慰心灵的美好事物,无论哪一种,只要你喜欢,能够让你停下来、静下来就行了。一段时光,可以是18分钟,或者28分钟都行,长点短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时光中,你要彻底放下负累,把所有障碍打包压缩,暂时沉到最底层,而你只管享受这一段美好时光。

你不是天底下最忙的人,何必要把生活过得密密匝匝不透一点风?人生除了生存,还有生活,生活就要“活”起来,活力四射,活色生香。生活“活”起来,心就不会死。留一段时间给自己的心,读读诗歌,品品清茶,听听音乐,赏赏字画,给忙碌的生活一个小小的栖息地,用来释放疲惫、调整身心。张弛有度,疏密和谐,生活也就活起来了。

今夜,星光灿烂,你能否留18分钟给一首诗?让我们随着古老的韵脚,聆听优美的旋律……

适用主题:对生命的深度探尋;追求自由与美;寻找真实的内心和自己;快与慢;忙与闲;止与行;生存与生活;放下与拾起;诗意栖居;学会欣赏……

解题角度:这篇文章把我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拉出来,去享受诗或其他美好的事物给予我们的诗意与幸福,尽管短暂,对于疲累的心灵却必不可少,至少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活着。为什么是18分钟?为什么是一首诗?其实多长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学会给生活留白,让心有时间找到自己;学会在忙碌中适时停下来慢行,不至于走得太快迷失了自己;学会让自己忙里偷闲,给心一份自由与沉淀。至于是留给诗、电影、音乐还是字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诗意、欣赏艺术和美,对生命进行深度探寻,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与所爱,找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运用示例1:留18分钟给一首诗,这种诗意,不一定真的来自于读诗,也可以是停一停脚步,让我们在追逐梦想之时多一分从容。贾岛为得好句苦吟二三年,却也有“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自在闲适。他盼望能想到好诗,却没有“自以心为形役”,而是忙中偷闲,诉说自己的苦闷,抱怨几句,还想回故乡的秋。如果这种寂寥只是在心里发酵,今天我们怎么能看到贾岛反复“推敲”诗句背后那鲜活的他?与之对应的,也是他从容对待求而不得好句的心,让我们看到他“归卧故山秋”这样自然而然抒发出的可爱的怨气。这才是我们留出时间停歇的意义。于止中行,于诗中偷闲。(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邹芷琦)

学生运用示例2:蒋勋曾在一次演讲中问道:“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现实的答案往往是,留18分钟可以,给一首诗不行。许多人每天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刷微博、玩抖音,却“没有时间”读一首诗。简单的趣味不也能带来愉悦与轻松吗?然而,它没有“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诗家之景,没有一杯茶的回甘绵长,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浮躁心态。更有甚者,一旦有趣使人沉溺,如《人民日报》所评价的,它会“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最终导致“心亡”。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留18分钟,也要头脑忙起来才行——去思考、去感受,去探寻生命的深度。(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简诗琪)

学生运用示例3:留18分钟给一首诗,代表着人类本性中对美的需求。朱光潜先生在论述美感体验时提出这样的观点,“稍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中的湖泽,看来虽似无头无尾,实则伏源深广。”这其实就蕴含了人类需求美的原因。我们忙于生活这张大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心灵渴求新鲜的泥土气味,欣赏美所带来的纯粹的愉悦感。康德描述这种审美快感为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的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汲汲于名利,把一块块石头叠在身上,需要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感受来驱散我们的压抑与苦闷,而18分钟的诗则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艺潼)

(编辑:关晓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