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铁皮小屋

作者:何松

云南师大校园西北角,“一二·一烈士陵园”对面,有一座米黄墙体、铁皮屋顶的低矮建筑,它门口的左上角挂有一个牌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最初,它在设计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图纸里可不是这样的,但因为没钱,五易其稿后,高楼成了矮楼,矮楼成了平房,最终它就被建成了这个样子。

曾有学生回忆,一次法商学院的陈岱孙先生在上课,突然暴雨大作,屋顶噼啪作响,课无法上了,陈先生便在黑板上写道:“停课赏雨”。

在云南师大校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届学生,离这间小屋像83级中文乙班的男生那么近过。我们1983年9月入校,住的绿铁皮顶的工棚,就在“一二·一烈士陵园”北侧。现在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就建在当年我们宿舍的地基上。我们在工棚住了一年,一层铁皮之隔是“一二·一烈士陵园”,二十米之隔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二十五米之隔便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了。不大的工棚里挤住了十八个男生,这之中,便有后来云南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彦和小说家胡性能。宿舍的气味很糟,因而我们的午饭和晚餐大多就是各自端了碗,游走在这几个地方之间吃的。

常有人来参观这间小屋,这之中有青年,也有耄耋老人。1986年夏季的一天,在这小屋门口,我看到一高一矮两位老人,个高的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他身边是我们的副校长、数学家朱德祥先生。1986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小屋前扶墙恸哭,他在追怀逝去的似水年华。

这间小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是学校的学生活动室,里面还摆着联大时期用过的“火腿椅”。1985年夏的一天,李军、潘灵、杨昭、晓雁和我在那儿开了个会,成立了师大“奔流文学社”。

七十多年了,屹立在云南師大校园里的这间小屋,早成了一种精神的隐喻和象征。它以自身的简陋,在证实着梅贻琦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