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月球背面去

作者:未知

我们选择去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带来的那份荣耀,

而是因为这注定是人类文明向前的一步

38万公里很远,远到人类文明从未在月球背面留下印记;38万公里很近,就在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代表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当晚,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分离,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了“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

“这是国际上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历史性一步”……世界各大媒体狂欢般的报道此起彼伏,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进步备受世界关注。

一直以来,由于潮汐锁定,以及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月球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此前,全球已进行过一百多次探月活动,也仅有极少数环月飞行器从太空中看到过月球背面的样子,人类从未真正踏上过这片秘境。目前,通过已发射的探测器了解到,月球背面的地质情况与正面不同,研究这里的地质演化历史,可获取月球乃至地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识。另外,因为月球自身屏蔽了无线电干扰信号,在月球背面开展观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甚或窥见大爆炸后宇宙如何摆脱黑暗,点亮第一代恒星。

自2003年3月,由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起,我们对月球的探测就从未停止。从2007年首颗探测器嫦娥一号升空以来,中国迄今已经发射了四颗探测器。此前三颗探测器先后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绕、落、回”中的前两步。作为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在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后,科学家们曾围绕嫦娥四号是否有必要上场这一话题,进行过很多次讨论。在综合考虑科学价值、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

不过,相较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落月难度更大,因为月球背面没有通信信号。为实现通信和数据传输,我国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了“鹊桥”中继星,成功搭建起地月信息联通的“天桥”。此外,与月球正面相比,月球背面遍布着大量的高山、撞击坑和环形山,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打比方说,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到崇山峻岭中。落月过程中,嫦娥四号绝大部分继承了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技术,但全部依靠自主完成。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本身,就是嫦娥四号任务最大的科学目标!”这句话说出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终级目标:并不是要给中国带来多少个“世界第一”的名头,而是要在宇宙中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的永续发展寻找出路。

后续,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如利用德国基尔大学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探测月表的辐射剂量,用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球表面的作用。此次嫦娥四号的着陆区冯·卡门撞击坑,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嫦娥四号还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6种生物带上了月球,就在1月15日,其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发布了最新试验照片,试验搭载的棉芯种子已长出嫩芽。这是月面长出的第一道“绿色”!

媒体评点:几十年前,完成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的阿波罗计划以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那句“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为始;今天,凝聚着中国航天人智慧与实力的嫦娥四号,正在探索着月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从建设“鹊桥”,到嫦娥四号发射进入地月轨道,再到月面软着陆,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一步步转换为现实的执着。恰逢人类探索月球60周年,回顾国人走向深空的历程,我们或可重新阐述肯尼迪总统的那句话:我们选择去往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带来的那份荣耀,而是因為这艰难的一步注定也是人类文明前行的一步!(《环球时报》;新华时评)

话题拓展:这一刻,世界看中国;嫦娥一小步,人类一大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探索与发现;科技实力与创新底气……

(资料来源:新华网、《大公报》等)

回到顶部